中原焦点解决团队高级五期 讲师第13期 贺变丽 坚持分享第1324天 2022—1—28
林老师第八讲主要讲贴近、希望、能量、修行(修改十行动)的焦点解决咨询架构。
架构:主题——目标——资源——一小步
尊重、好奇、未知、接纳、积极关注态度,八大问句。
一、贴近:积极共情、重新架构、一般化
来访者因为受困而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会问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来想改变的是什么?你希望你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
来访者可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处在强烈情绪状态中,需要一个情绪承接的容器,希望情绪被接住。
举例:一个被督导的咨询师,在被焦点解决咨询后,感觉很不舒服,他说遭受了正向的强暴,因为他的咨询师一直在称赞他,却一点都不了解他。这个咨询师一味地看见别人的好,却不知道他是否会接受这些。所以,在赞美时,需配合当下情境以及当事人的接受程度。
要先有温度再有亮度,这样才能感受到咨询师传递来的温暖,能被温暖地承接,在引导时,思考才会启动。先处理情绪,认知才会发挥效应,心安才可以思考。处理情绪不是深度挖掘,而是承接住,可用重新建构、一般化技术(来访者处在惊慌失措时用)。
(一)积极共情:共情就是来访者陷入困境,回应到他内心负向的、不好的感受,慈悲地共情,既有悲又有慈:这个人好希望自己有什么不一样?共情可以点出来访者内在的渴望和希望,看到美好的可能,这就是积极的共情。来访者走到哪里,我们跟到哪里。
贴近指的就是:
动态的焦点咨询架构:
贴近就是来访者最想被了解的是什么?最想被懂的是什么?一个人在说自己难受故事的时候,能帮助他进入好的思维的状态。先接受情绪再去引导,因为一个人在抓狂的状态下,智商不超过五岁,贴近可以让他平静下来,先处理情绪,再处理认知,介入时机很重要。
在时间轴上,焦点的主要问句:
SFBT的技术:
1.贴近了解
2.找目标(聚焦在具体可行)
如果灾难可以消除,她希望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希望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听出背后的期待,最想从哪里开始改变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
3.赋能(开启内、外在资源)
帮助他可以达成的能量有哪些
4.找方法,导引至一小步的改变行动(一小步改变可以做到,也会带来更多改变)
不问why,问how,what else
没有面质(挑战)
相信来访者,让多元的可能出来,不去面质和挑战。
关于贴近的一些思考:
1.贴近是要贴近人,还是要贴近问题?
要贴近人,这个人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独特行为模式是什么?要创造一套更有效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原则、方法和策略。
2.若要贴近人,要贴近人的什么?(感受、思考、行动?需要?)
这些都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感受和需要,因为感受是灵魂的语言。一个人什么时候能回答:我需要的是什么,我愿意多做一些。能回答这些时,他的脑袋是比较清晰的,是有了希望和一些能量。
3.如何能够贴近受困者的感受,让其感觉被懂,又不泛滥?
创造性的创伤是根据理论模式去理解人,而不是根据这个人去理解他。举例:一个男孩子28岁,对女朋友很不放心。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初学精神分析的,先问他和妈妈的关系如何。他说和妈妈关系好,咨询师不太认同他的回答,让他回去认真思考和妈妈的关系是否有过不愉快……(找问题)
咨询师强烈的暗示让来访者感觉害怕,让一个人原本没有创伤的经验却有了创伤的感受。
和妈妈关系好,就善用这个关系,怎么可以帮到他?
贴近就是:先承接情绪,再引导思考,对来谈者给出了解的响应,来谈着述说这一段心事,最想被懂的是什么?让来谈者安下心来,接着去想: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最想改变的是什么?
如例子中,这个男孩需要的是在他和女友的关系中,互相支持,能够相信对方。
非自愿的来访者和处在危机中的来访者,要花时间贴近他,先处理他的情绪,再去引导他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聆听的层次:听出弦外之音,听出心声和内容。
贴近就是积极共情、重新架构和一般化。
心情感受要告诉我们什么?
1.喜怒哀惧,告诉我们在什么心理状态?
来访者通常是什么心理状态?好多的担心、害怕、难过、挫败
2.听得更深、感受更深一些,心情感受的深一层,是我们需要什么?
听懂不是只听到情绪这个层次,要更深一层——清楚内在的需要是什么,委屈的内在需要是什么?
3.请找出寻求协助者最常见的三个情绪,说出感受的需要为何。
来访者最常出现的情绪是什么?恐惧,焦虑,担心,愤怒……
难过的底层需要(更深一层的需要)是什么?哀伤的底层需要是什么?比如亲人去世很难过,很伤心。重要他人去世,底层的需要是担心没有人爱我,支持我,是一种断裂失落。带一个人去哪里,就是看到他底层的需要,陪他的灵魂长出什么样的力量能帮到他。他担心没有人继续爱他,可能没有支持的力量,要读懂哀伤背后的深层需求,理解他的价值不会因为亲人的离开而不见。读懂委屈没有被好好支持和懂得,除了战胜内在的委屈,还需要什么?他看见不是这样被理解的,他希望被理解的东西可以被证明出来,被看见自己是有价值的人。
爱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见自己的责任,我们陪伴一个人,共情不只是对他内心真实的情感产生共鸣,还要去抓住他内在感受底层的需要在哪里,陪他去满足内在的需要,这才是深刻共情一个人。
同理心(共情)辨识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练习:
最合适的是(4),共情是让他知道他的情绪在哪里,而不是去评判和暗示一个人可能会失败。
最合适的是(4)
积极共情(同理)的表达练习
基本态度:尊重和真诚一致
简述语意有没有抓住重点,情感反映像一面镜子一样映照出来,恰如其分地抓住他所表达的内心感受,内心底真实需要与期待是什么,三者加在一起才叫积极的共情。
练习:一个初中生说班上秩序不好,班主任怪我不负责任,要我把不守规矩的同学报告给他,可是那些同学受处罚后都骂我多管闲事,马屁精。到底要怎么做才好?
助人者应对:来访者感受+来访者诉说重点+来访者内心的期盼
内在感受:委屈、纠结、为难
来访者内心期盼:很想做好自己的职责,希望负起责任,也希望和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内在渴望就是咨询的目标。
内心感受:很自责,内心不安,懊悔,内疚
唯一不会猜错的就是问当事人:你希望接下来怎么做?你希望接下来有什么不一样?你希望面对这件事情,有什么不一样?
(二)重新架构
引导来访者发展新的、不同的看待事物视框(参照架构),特别是能看见积极的可能性,即正向解读,善解人意。
你看到这个人很紧张,还是很勇敢?是会掉下去,还是可以爬上来?你的想法就是你的投射,你是积极的眼光呢,还是负面的呢?
看到这个幼苗,你相信的是什么?是否看到顽强的生命力?咨询师能否看到来访者顽强的生命力?是否相信他有能力翻过这一页?当你越来越相信时,你说话的语气和语调会引导来访者让他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
没有一件事是绝对不好的,比如
接下来你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常用来描述孩子特质的形容词,如果是负相的,试着把它改成正向的特质,如果你实在想不出来怎么改,可以和其他人讨论。别人也许可以提供我们一个不同的观点,现代的父母对孩子的称赞过于浮夸,造成很多自我感觉良好的孩子,所以对孩子的肯定一定要基于事实。
(三)一般化(正常化、去病理化)
贴近来访者心情,创造安心。
1.让惊慌失措的来谈者接纳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面对困境的反应是很正常的。
2.让来谈者知道,很多人都是这样,但都可以走过来,所遇到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常见的、暂时性困境,而不是病态的、变态的、无法控制的灾难,借此使来访者减低恐惧感,这样他们就会更接纳自己的困难。
把负向的强烈认知,换成短暂的、个人主观的,来去除来谈者内在的悲观绝对性。
来:为什么我这么倒霉?老是遇到不对的人,他喝完酒就打我,我觉得好悲惨,我就像是住在地狱一样。
咨:在那一刻,让你好像觉得自己是住在地狱里,没有希望的人。
二、希望
看见生活可以改变的美景,深刻感受美景的吸引力
向前看,直到圆满生活(困境不存在时的)样态
往远看,知道属于自己的远方在哪里
知道,如何抵达下一步幸福。
在咨询中,心理咨询中的希望是什么?什么时候让你特别感觉到有希望?当咨询发生什么的时候?当咨询师说些什么的时候?或当来访者感觉到什么的时候?
看到力量,看到曾经做过的部分,看到资源、未来的可能性和目标,能量会带来希望。当烦恼消除了,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体验活动:
1.一张画出生活中最不满意的地方,画出来好想抱怨的是什么?两个人相互分享生活中最不满意的这些。
2.另一张画上这些烦恼消除之后,你会去过什么样的生活,你最想开始怎么活?跟谁在一起?去做什么事?
3.也可以挑一天活出自己最想活的样子,并写出自己的心得,让人感觉生活是可控的。问:怎么做到的?有什么感想?
从一天也可以看见一辈子的样子,焦点解决是未来学派。
希望很重要,让当事人知道自己想活成什么样子。
(一)目标建构:
来谈者关注,在乎之处,想要改变之处,就是咨询的目标;
目标藏在来谈者希望生活中想要的变化之处;
学会翻译:将抱怨(我不要)转成渴望(我要)
有问题一定有目标,有目标不一定有问题;
确认单次咨询的具体目标。
良好目标的标准:
1.对来访者重要有意义
2.用正向语言描述
3.用行为描述
4.具体明确/可测量的
5.小步骤/开始的步骤
6.呵护当事人的环境现实
7.在来谈者的控制之内
良好目标的建构:
1.贴近——倾听,积极共情来访者的故事
2.聚焦——找到个案最主要的抱怨/在乎
3.承接不想要,转成在乎,再转成想要:你很不想要,其实你很在乎/重视……你很希望……
4.渴望生活的铺陈——有心向往之的模样
5.带领来谈者预见实践之后的成功感
6.化成具体可行的小步骤/第一个步骤
(二)假设架构(未来导向)
在茫茫大海中冒险探索,你会需要什么?(罗盘、地图与望远镜)
这些器材对你重大的帮助是什么?如果可能的话,你最希望明天可以怎么过?你最期待的一天生活又是怎么样子的呢?
假如明天你们就和好了,你最有可能开始做些什么?
结局询问
引导来谈者看见问题改变后的积极知觉。
如果这是最后一次咨询,当你离开这里之时,问题已经解决了,那么你会有哪些具体的不一样?
当发生了什么事情,特别是你学会了什么?或做了哪些事情?你就会发现你不用再来做咨询了?
奇迹询问
奇迹询问的三段式铺陈
沉浸困境已经解决,生活可以改变的积极知觉之中
须先找到对来谈者重要的见证者(家人、伴侣、朋友)
1.重要他人会如何发现/注意到这样的奇迹?他会怎么说?……
2.这样的奇迹,对你们的生活会有何影响?他会怎么说?……
3.假若这个奇迹持续发生,对你的生活又会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用奇迹询问时,语气语调都是要特别注意的,要用催眠的语言去说,慢一点,柔一点)
三、能量
1.你觉得咨询中的能量是什么?
2.若你是来访者,你最希望在心理咨询中得到什么样的能量?
3.可以怎么做来得到这个能量?
内在资源——例外询问、因应(应对)询问,自我赞赏
外在资源——直接赞赏,间接赞赏
人生起起伏伏,传统的咨询是看人怎么掉下来,焦点的咨询是看做了什么没有往下掉(绿色的点),这是用应对问句,做了什么让你生活越来越好,是往上走的。如图:
如上图,焦点解决受太极图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容易挑错的。黑暗中的白点代表例外的成功经验。我们做些什么让生活越来越好,是加法,传统的咨询是你做错了什么,导致你的困境,是减法。
例外建构
引导进入成功因应的知觉中直指有效的因应与解决方法
1.例外让困境缩小(多问细节)
2.例外证明了来访者的能力(你怎么想到要这么做的?)
3.例外直指解决方法(你要怎么做才能重复这个经验?)
4.例外把焦点放在什么是可能的上头(你已经知道要怎么做了)
5.目标在创造成功经验行动的内在归因:是我创造成功
例外是解困的最有用的一把钥匙
我们什么时候会对一个人打心底敬佩?我们会对什么样的来访者给出敬佩?对来访者给出敬佩,对咨询的影响是什么?
因应询问(应对询问)
带着敬佩的好奇与探索:
1.探索来谈者在应对困境情景所作的解决方法或能耐
2.扩大来谈者对自己解决困扰,存有正向因应的自我解说,以提升其面对困扰的信心
时机:
1.暂时找不到例外成功经验,一片黑暗时
2.扩大来谈者看见有效应对问题(至少没有变得更糟)的时候
比如危机个案:你是怎么做到没有让自己变得更惨的?
量尺问句——更具体
赞赏也能给当事人带来能量
赞赏的三种类型:
四、修行——修改与行动
创造行为模式的转变,是进步而非痊愈,成功就在做与不做的距离,修改——停止没有用的尝试,改用有效的行为;小变化带来大变化:从一点点不同开启成功有自信的第一步。
教育应该是进步奖,而不只是前三名奖,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怎么让今天活的比昨天更好?今天才可以掌握。
修行有三个方面:
1.对来谈者的反馈(摘要整理来谈者的用心,确认目标,看见优势与资源)
2.桥梁
3.有共识且具执行力的行动方案(任务/家庭作业)
(即赞美、桥梁和建议)
日进有功:每天进步一点点
循序渐进: 你在哪一级,你愿意尝试去做什么?
预约下一次会谈:
1.提供选择:
你觉得有没有必要现在预约下一次的会谈?若是,你觉得什么时候再来咨询会比较好呢?两周后或者三周后?
2.暗示愿意努力达成任务的喜悦分享:
我很期待下周见面时,可以听见你,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你做了哪些努力。也期待听到你分享离自己渴望更进一步的喜悦。
第二次咨询扩大进展:EARS
结语: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一场遇见成功人士的访谈,设定目标、赋能、找方法、一小步行动,创造自我效能。贴近人心,看见希望,创造能量,修改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