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认真读完了毕淑敏的《花冠病毒》。我认为,同样写疫情,写人性,这本书没有迟子建的《白雪乌鸦》广阔、深厚、有韵味。
情节过于戏剧化,显得不够真实。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中的设置不够饱满立体,似乎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奇人怪人,他们的表现常常出人意料,显得不太真实。
喜欢大家作品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们的作品根植于现实,贴紧于现实,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真实的人物,读者可以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找到你我他的影子。
这本书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作者把大篇幅的化学知识,元素特点放到人物对话中,把人人皆知的传说故事一一详尽复述,让人不得不跳读这些枯燥无聊的内容。

当然,也许身为读者的我也有问题。我对化学知识不感兴趣,我对传说故事又太熟悉。所以,觉得枯燥无味。
我也一直很喜欢毕淑敏,之前读过她的几本散文,文字清丽雅致,很久以前读过她的小说——忘记了书名,但那个阴冷的下午,我一人坐在办公室读这部小说的场景却历历在目,因为阅读过程中有心灵的震撼,有强烈的共鸣,还有跟随主人公遭遇而起起伏伏的心境。
这次读的《花冠病毒》却少了那份沉浸于故事的畅快。
我不由地想起另一位女作家——池莉。学生时代读过她的中篇小说《太阳出世》,读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甚至可以说肝肠寸断。我一直记着池莉,她的小说曾让我震撼,让我喜欢。

前不久逛当当,看到池莉的新作《大树小虫》。当当的介绍是这样的: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获得者池莉十年磨一剑。全新史诗性长篇巨著。两个家族、三代人物的百年跌宕命运。中国当代版“百年孤独”。
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拿到快递后第一时候就撕开了这本厚厚的装帧华丽小说的塑封。带着满心的期待,憧憬享受多年前心灵震撼的感觉。可是,读着读着,苍白无力感越来越强烈,最后,我读了几十页,便实在读不下去了。如今,它依然站在我的书柜里,装帧华美,厚厚的一本,每每看到它,我的心头就划过一丝失落。我知道,今后我不会再买池莉的书了。
作家在改变,读者也在改变,但经典永远不会变。“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经典就是百看不厌,内涵丰富的作品,它能令不同人在不同时期得到不一样的收获与思考。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历练,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最闪亮的珍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