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洗头不?
书中第二位出场的使者是鲁国的展喜,易老师称其: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鲁国和齐国都是周朝建立之初分封的大诸侯国,但是展喜生活那个时代的鲁国早已今非昔比和齐国已经不是一个档次的了。而国君还不给力,鲁僖公因为得罪了齐国遭到讨伐。鲁国根本不是对手,这仗没法打啊,只能诉诸外交。
但外交也不是你想怎么交就怎么交的,当时的鲁国君臣对于会面时送什么见面礼,说什么外交辞令都毫无头绪。最后展喜决定不走寻常路,给齐国一个惊喜,他带去的见面礼是“膏沐”。
膏沐?啥玩意儿?其实就是那时候的洗发膏和沐浴露。这不是混弄人吗?齐国君臣看了这见面礼还不撕了他?
![](https://img.haomeiwen.com/i13322491/6aa99f222be971c8.png)
但展喜有他的门道,一见面便称: 敝国寡德之君不懂事,没伺候好贵国边疆的大臣,劳累君上您尊贵的脚步踏入敝国卑贱的土地,贵军将士也风餐露宿十分辛苦,寡君非常非常过意不去。因此,特派臣下冒昧地送些洗发膏和沐浴露,以示犒劳。
齐孝公听了可能有些得意,于是问:鲁国害怕了吧?
展喜的说辞跟吕甥很像,都是从小人和君子两方面来回答:小人胆战心惊,君子有恃无恐。
孝公说:切!你们的粮库里一粒米都没有,田地里一棵草都不长。贵国都成这样了,凭什么满不在乎?
展喜说:凭贵我两国的传统友谊!贵国先君是太公,敝国先君是周公。想当年,太公和周公辅佐武王平定天下,被成王册封在此。天底下,还有比这更铁的哥们吗?小弟犯了错误,大哥当然要教训,却总不至于要了小弟的命,也不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忘了先王。所以我们不怕。
齐孝公听了,立即下令撤军。
易老师认为:弱国未必无外交。相反,正因为弱势,才更要善于运用外交手段;弱国或战败国的使臣,不但要刚柔兼济智勇双全,还更要有君子风度和贵族精神。(对于春秋时代也许确实如此,但是别的时代也许偶尔会奏效吧)
其实我想到的是展喜最后的话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说服了齐孝公的同时,鲁人自己也应该反思反思了。武王时期的太公也许实力很强,但武王过后的周公可谓是大权在握(周公恐惧流言日啊),虽然鲁国交由周公的长子继承,但这样的大好局面鲁国在后来被齐国甩了几条街,这是为什么呢?希望今年读《左传》的时候能从中看到些许端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