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深刻地点出了提问的重要性。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提问,结果就是问了半天、却得不到他人的积极回应,让谈话变得像是警察审问犯人一样痛苦不堪。
提出的问题会难以获得响应,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提问缺乏逻辑。所谓逻辑,指的就是抽象思维的规律。掌握了逻辑,提问与对话才会拥有条理性,从而能够更顺畅的进行下去。
在了解如何有逻辑地提问之前,首先需要懂得的是我们容易犯下哪些逻辑错误。一般来说,谈话中最常见的逻辑错误包括以下九种:
1.事后归因。
2.无法推导。
3.转移话题。
4.人身攻击。
5.循环论证。
6.诉诸怜悯。
7.滑坡谬误。
8.类比失当。
9.两难推理。
1.事后归因
事后归因谬误,就是指在事情发生以后(通常是不好的事情),简单地将其与此前发生的事联系起来,并认定两者之间有着因果关系的逻辑谬误。
比如发现钱包掉了,就认定是因为早上出门看到了乌鸦、触了霉头;比如悬疑片里犯人揭晓之时,头头是道地说些“我早就知道某某很可疑了”之类的话,都是典型的事后归因谬误。
2.无法推导
无法推导,简单来说就是命题与结论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必然性。
例:福利系统的弊端已经泛滥成灾,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将这一制度全部废除。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命题的福利系统弊端已泛滥成灾,并不能必然导出唯一选择是将福利制度全部废除的结论。在这里犯的逻辑错误就是无法推导。
3.转移话题
所谓的转移话题就是在面对难以启齿、难以解释的话题时,有意识地用其他话题来模糊讨论的焦点的做法。
例:在被市民代表质疑乱罚款问题时,警方发言人表示“罚款不是目的,严格执法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在这个例子里,警方发言人就采取了转移焦点的做法,试图将乱罚款模糊为严格执法。
4.人身攻击
人身攻击就是攻击对方人格、态度、立场、地位、处境而不是就事论事的方法,试图在争辩中占据上风。
常见的人身攻击方式,包括言语毁谤、攻击对方的动机及立场、反唇相讥等等。
例:你是石油公司的员工,你当然要声称全球变暖是假的。
5.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指的就是前提与结论互为因果关系,结果就是绕了半天圈子,却什么都没真正讲明白。
例:为什么有鸡?因为蛋会孵出鸡。
为什么有蛋?因为鸡会生蛋。
6.诉诸怜悯
诉诸怜悯就是指试图通过唤起听者怜悯心的方式来使结论获得认可。
例:建筑师不用对大楼的倒塌负责。他女儿和人私奔了,儿子自杀身亡,老婆又跑了。
7.滑坡谬误
滑坡谬误指的是结论依赖所谓的连锁反应链,但没充足理由认为连锁反应会实际发生。
例:为什么要反对用动物做实验?
“因为用动物进行试验,是不尊重生命的表现。如果不尊重生命,人们就会容忍残忍的战争,对吗?战争一旦爆发,人类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对吗?人类的生命受到威胁,地球变成了战场,不就是世界末日吗?所以,为了避免人类走向世界末日,请立即宣布用动物做实验为非法行为。”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滑坡谬误就是在每一步推导时都过分夸大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在最后得出非常夸张的结论。
8.类比失当
类比失当与无法推导有异曲同工之处,它指的是类比并未强到足以支持结论。
例:枪支和铁锤一样,都可以成为杀人工具。为何只禁止枪支,却不禁止铁锤呢?
上例就是简单地将枪支和铁锤都可以成为杀人工具这一点进行类比,却忽略了两者的危险性相差甚大。
9.两难推理
两难推理就是刻意提出两种都不太可能被人接受的选择当做仅有的选择。
例:或者你给我买一件貂皮大衣或者让我在冬天冻死。
面对上面这种两难推理的时候,重要的是不要掉入了对方的圈套,而要试着找出第三种选择。以上例来说,比如说就可以回答“家里有暖气,不用买貂皮大衣也不会冻死的。”
懂得了九种常见的逻辑谬误之后,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规避谈话中的逻辑陷阱了。接下来需要学习的,就是要学会有逻辑地提问,我们所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了。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