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生活。”
往往这种精炼果断又似乎略带劝诫警醒意味的言论,只要是名家格言,又有推崇者们吸收传播,就会很轻易的到达“有缘人”的耳际。
从去年考虑是否选择在伦敦读研伊始,对这句话反复进行推敲质疑,觉得这句话浮夸到某种境界,当然缘于自己被就此归入了厌生者之列,如此尴尬。当在键盘敲入“如果厌倦伦敦”,第一条变便出现了“英国作家、诗人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虽仍旧面无表情,但内心还是噗嗤笑出,又一个略优越自大狭隘的。于是内心更加确定此句,不久多年后将被众人所遗忘于现金冗杂的名言警句中,毕竟现今社会阿猫阿狗,只要能在金钱领域有一席之地,说过的任何一句话做过的任何一件事,光芒都被无限放大,被崇拜供奉,当作成功的标杆。
对于此句再一次搜索,是搬到伦敦的第一天,从小莱村村民,突然被扔到大城市,且不说路上推着婴儿车的妇女,身材已经变形的少女们,拄着拐杖买菜的老人家,风雨无阻坚守岗位的流浪汉,以及习以为常飘来的咖喱味儿,都消失不见。城市节奏瞬间变快,穿上西装都很吸睛的上班族,行色匆匆的每个人,你已经无法猜测他们是去open market还是primark扫货。9月18日google doodle庆祝Samuel Johnson的308岁诞辰弄了小花样,于是果然马上荣登大英各报社的版面。无聊便再搜了下他的英文名资料,毕竟无聊的人对于除需要收拾新房间这正事以外,什么都感兴趣,才发现一直以来,对于此句话,只看了一半。
这句话的完整版本(或许准确的说是稍微完整的版本)是,“ Why, Sir, you find no man, at all intellectual ,who is willing to leave London. No, Sir, when a man is tired of London, he is tired of life; for there in London all that life can afford."后半句的精髓解释句竟然在传达过程中,竟被部分人无情删减,于是Samuel Johnson不知被我此等无聊人士默默的斟酌了多少次。
这好比从小学开始就套用了无数次的作文素材,“爱因斯坦从小考零分结果最后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当稍微有点自我思想时,开始怀疑爱因斯坦是有多厌学,才能完全荒废自己的高智商,每次考零分试卷。当然此尴尬的翻译笑料,这几年也总算是被纠正过来。
回到完整的这句话,“for there in London all that life can afford",生活的一切伦敦都会给予,且不说翻译是否精准,但至少能让我恍然大悟。谁说的美好的一切才是生活。完美是无论优缺好歹,甜美回忆增添生活愉悦,糟糕经历何尝不可回味无穷?过于保护自我,杜绝尝试一切风险,也仅能说你在此度过安稳的生活,却遗憾的错过,一些你不曾接触的糟糕透顶、不堪回首以及尴尬挫折。时间是最狠心的掘墓人,在你每次纠结是否去尝试,掂量风险有多大,提前斟酌婉拒邀请的对白,一切无论是否最终经历,你都会错过那瞬此刻。
当然这也不是开始瞎鼓舞大众像无头苍蝇般,迎“烂“而上,遇石身撞,逢崖勇跳,凡事少些纠结,随心选择,问心无愧罢了。比如说,不想再说下去了,我要结束此篇,因为再写下去,就成了鸡汤文。
伦敦,我暂时对你充满憧憬,能否把我从厌生名单中剔除?
Reference
全文封面: Patticai
插图:googl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