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应致力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读《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及学校行动——基于走班制教学改革的分析》有感
一、发人深省的问题
晨会的时候,学校领导会在主席台前对孩子们一周的表现进行总结。有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领导们通常会表扬低段(一二年级)的学生,对高年级(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提出批评,诸如:早读不认真、违反校规校级等。这引起我的思考,为什么年龄越大孩子们反而越不听话?越不自觉了?这是不是说明了孩子们的自觉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反而降低了?这是否说明孩子们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管理能力?要知道,一二年级是包班的,语文数学都由班主任一个人任教,除了副科的时间,班主任从早到晚基本都在教室里,低段纪律较好是否和班主任长时间呆在教室有关?
阅读了由杜芳芳和金哲共同撰写的研究论文《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及学校行动——基于走班制教学改革的分析》后,我越发觉得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对他今后学习生活的重要影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基础教育阶段,班主任应把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作为首要的重点工作。
二、文章的结构
本文第一作者杜芳芳系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第二作者金哲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这是一篇由副教授和在职硕士研究生共同撰写的有关走班制教学改革的分析。
以下为文章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走班制教学研究
(二)国内走班制教学研究
1. 选课走班与学生发展
2. 走班制教学的实践模式
3. 走班制教学的问题与反思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1. 调查问卷设计
2. 访谈设计
(二)调研实施
1. 调研地区
2. 调研样本描述
(1)学生性别结构
(2)学生成绩结构
(3)学生年级结构
(4)学生来源结构
四、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对走班制的整体感知
(一)学生对走班制的主观态度
1.总体持赞成态度
2.对走班制能否提高学习成绩及减轻学业负担持迟疑态度
3.学生对走班制的担忧存在性别差异
(二)学生对走班制的适应性状况
1.多数学生能够适应走班制
2.学生适应存在性别差异
3.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存在成绩差异
(三)走班制的推行存在学校差异
五、走班制模式带来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
(一)把课程选择权还给学生:人手一张课表
(二)新型班级形态的出现:教学班成为主要授课形式
(三)同伴关系的扩展:从同桌的你到课程同学
(四)师生关系新变化:配备了成长导师
六、走班制下高中生学业生活转变带来的挑战
(一)自主选课的疑惑:课程我该怎么选?
(二)班级管理功能弱化:教学秩序在变乱?
(三)分层带来的心理困扰:我是差生吗?
(四)班级归属的茫然:集体凝聚力去哪啦?
(五)师生沟通的无助:有了问题怎么办?
七、引导高中生适应转变的学校改进行动
(一)提高学校课程多样化建设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
(三)完善走班制管理机制与责任体系
(四)组建教育联合体,提高资源供给能力
(五)改造空间布局,优化教育建筑功能
论文共26页,引用了19条参考文献,涉及中外文刊、教育杂志、教育著作、国务院关于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等。论文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研究方法,研究设计包括调查问卷设计和访谈设计,调研实施以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浙江省为研究区域,抽取不同地域的七所高中进行调研,在正式调研前以M中学高一、高二学生为预调研对象。根据预调研结果修改调研方案及问卷后对七所项目中学展开全面调研。正式调研时,共发放高一、高二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1000份。之后从学生性别结构、学生成绩结构、学生年级结构、学生来源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学生样本分析。读到这些具体的数字,看到形象的分析图表时,我很受震撼,一份研究报告要设计这么多问卷,还要分析,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也被研究者们基于事实、用事实说话的精湛的研究精神折服。
我很好奇,这么多问卷是怎样根据不同的结构分析得出的呢?
第四部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对走班制的整体感知”每一项结果的获得都有理有据,有具体真实的调查数据,可信度高切准确反映了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对走班制的不同感知。89页“学生在访谈中谈到了走班制对自我意识提高的作用”,选取了一位学生的真实感受:
学校实行走班制,能感受到的是自我意识在加强。走班学习是一个自我管理的过程,学习上我更主动,从选科到选师到选课,我需要对自己负责。另外,每位同学选考的科目不一样,大家学习的进度、考试时间安排都不一样,因此一定要学会掌握自己的“节奏”。对学生来说,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上,这都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
我的思考:那么,新高考改革带给多少学生有类似“自我意识提高”的感觉?这样一个学生的心声是否能够代表全部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