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我学过一节课叫做《情境领导II》,网上遍地是它的模型图,我当时也写了学习笔记在《情境领导凭什么这么贵?》。后来,听同事说参加了第三版的情境领导课程,模型逻辑发生了变化,促使我写了《20170907情境领导》做了记录。
现在细想起来,情境领导这个体系有两个问题局限:
- 模型虽好,但一门课程不能为了模型而模型,关键还在于是否实用。模型逻辑的变化,势必有为了模型更加漂亮的嫌疑。
- 针对的工作场景局限在领导下属之间。但一个职业经理人在职场中会面对上级,下属,跨部门,跨公司等多种沟通合作的局面,下属可能还是最容易搞定的呢……
所以,前不久当我学习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的《情境影响》这门课时,还是倍感亲切的。可以说,情境影响是职业经理人的必修课。在职场中,上级下级平级之中总有一些人是难搞的,你也总会需要思考如何搞定那些难搞的人,这门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方法论。
1. 什么是情境影响?
在职场中,我们需要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工作任务,我们对此负有责任。有些时候,我们凭借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任务,那么恭喜你,你的工作简单直接,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但同时,很可能你正处于职场中相对初级的岗位上。
随着你职级的提升,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工作任务,你必须或多或少的依赖其他人的协助才可以完成。这时就需要你对其他人施加有效的影响,使得他们可以协助你一起完成工作任务。就像下面图中所表示的一样,你施加的影响是否有效,非常关键!

情境影响,就是做到有效影响的方法论,按照上图中的三个元素分别做操作。
- 针对工作任务:需要定义目标。
- 针对被影响者:需要识别状态。
- 针对影响者自己:需要制定影响策略。
这三个步骤构成了情境影响的核心逻辑,三个步骤顺利走完,情境影响也即完成。

2. 步骤一:定义目标
在你决定对某人施加影响协助你完成某个工作任务之前,你自己肯定需要先想清楚这个工作任务的目标是什么。自己都想不清楚,怎么去影响说服别人呢?
目标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目标 = 指标 + 价值
我们平时谈及目标就讲的SMART方法,其实是针对指标来的。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如何衡量结果等等。但为什么要做到这个指标,背后的意义是什么,这就是价值部分。
价值部分有时候很重要,包括对自己的价值,对被影响者的价值,对其他人或组织的价值等。如果价值讲不清楚,被影响者有可能没有动力去协助你完成工作任务。文绉绉的叫做【It's none of my business.】,粗暴点的叫做【关我屁事……】。
把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目标沟通清楚,明确了指标,理清了价值,不管这事最后成不成,基础算是打牢了。不会造成最后对方做的不是你想要的,或者明明对对方大有好处的事,对方就是死活不接,双输收场。
3. 步骤二:识别状态
目标定义清楚后,就需要识别一下对方的针对这个工作目标的准备度,也就是识别状态。
工作准备度是指负责执行一项工作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意愿的程度。其中,能力指的是知识,经验,技能等;意愿指的是信心,动机,积极性等。
工作准备度一定是针对具体一项工作来说的,不但不同的人的工作准备度不同,同一个人针对不同工作的准备度也是不同的。你让一个研发人员去做销售,估计是玩不转的。同一个人针对同一项工作,不同时间表现出来的工作准备度也可能不同。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工作准备度的概念与【情境领导】第三版的模型相同,按照能力和意愿的高低组合出四种:
R1:低能力低意愿
R2:低能力高意愿
R3:高能力低意愿
R4:高能力高意愿
定义目标也好,识别状态也罢,都需要和对方进行沟通交流。提问和倾听的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多问少讲是个基本原则,或许只有定义目标阐述对自己的价值时,才需要以表达为主,其他方面都应该以提问和倾听为主。并且是不带预先假设的提问才可以更快速高效的识别对方的状态。
清空自己,才更容易装进信息。
4. 步骤三:制定策略
识别好对方的工作准备度之后,就需要对应不同工作准备度制定影响策略了。在【情境领导】模型里面,R1R4分别对应四种应对方案S1S4。而S1~S4简单的用指导和支持的高低做切分。模型简单漂亮,但或许过于简单了,并不方便实操。
在【情境影响】理论模型在这方面更加实际一点。制定策略阶段分出四种影响的领域,分别是:
- 定义明确的【目标】:包括阐述项目的背景,对双方及其组织的价值等等。
- 用户【人际】网络:以前的情感账户,共同领导,共同好友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 商讨行动【方案】:包括工作分工,专业支持,资源提供等等。
- 提供各种【支持】:包括表达感谢,及时反馈,价值认同等等。
我们可以看到,定义【目标】不单是情境影响的第一步,而且还是一种影响方法。我们也很容易想到,对于低意愿的被影响者来说,定义目标这种方法应该加强使用。我们可以深入的和对方探讨完成工作任务对双方和组织的价值,用以激活对方的积极性。
而【人际】网络层面的努力,也应该在低意愿的被影响者面前加强使用。你自己的面子不够大,就通过人际网络找面子足够大的人来协调。如果对方是你的好朋友,对你有求必应,你也就不需要动用太多人际方面的功夫了。
【方案】层面的努力,则应该在低能力的被影响者面前加强使用。不管对方愿不愿意帮你,人家不会做,你总要多做一些指导,协助他把执行方案制定清楚,才有可能获得成效。
最后,【支持】层面,更像是站在旁边加油助威的角色。加油助威也很重要,但是投入的轻重上需要结合前几项一起考虑。
所以,综合起来,我们可以根据被影响者的工作准备度状态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影响策略如下图:(三颗星表示投入高,一颗星表示投入低)

有图中可以看出,对于低意愿的R1和R3两个工作准备度状态,影响策略的重点在前面的【目标】和【人际】层面,作为加油助威的【支持】层面自然相对不需要太多。而对于高意愿的R2和R4两个工作准备度状态,前期的工作不需要很多,更多的就在于后期的【支持】层面,加油助威,表示感谢。
当然,教材上的对应关系未必容易记忆,我整理成如下图示,或许可以更加清楚一点:

按照情境影响的三个步骤,走到最后,如何去搞定你要影响的对象,你应该已经成竹在胸了。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稳妥起见你还应该制定影响的行动计划,你还应该控制好沟通情绪,锻炼好沟通提问和倾听的技巧,你还应该真正的实践起来。
知道了这些,你就可以搞定任何你想搞定的人了么?——别做梦了。情境影响的三步走只是提供了一个方法论式的理论框架,在你不断的练习之后,或许可以大大提升你搞定人的几率。
真搞不定的,就接受现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