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一些时刻,你觉得对方一定明白。但他装作很明白,我们以为评论家一定是明白作品所有的深意才做出评论。其实恰恰相反。
如果想让人感到自卑,常提出设问,你头脑中的对方那里没有。人泰半对权威紧绷。你就无意识扮演了他之权威。这个感觉也不是很过瘾,人需要的从来是知己而不是压迫,实属退而求其次。为了生活。
既然是为了生活,有何羡妒。从精神从无遇到。说得多的人不是了解就加深的那个。心领神会确实存在,可以通过繁杂的语言编织和压抑,压缩也行。
一件事的理解决定了做法。做的是理解的那种行动而不是这件事本来意思。人活在种种假设中颠倒,种种的我以为。理解的接纳度,倘若不理解是一种表演,若不是呢。对人的理解是一个木就好,不要做一个森。这样就不会觉得任何一刻的感觉需要被展示或负责。感觉归拢于一身。
释放的点不同。人格特质的选择。
有的人不懂一个词但是会去使用它。你就会哑然失笑,心下更是汹涌,瞧不起。其实也曾这样过,通过使用而加强理解。但你时时切断其直白感知世界的能力。难免会有相同感觉。
这就是养育者和被养育者的轮回制约。
灵魂的离开是非常难得的,真正的离开就是这种。渐渐地不让其知晓,生活在一起却不属于对方。生活中的自我就是这样,又何来羡慕某人拥有某人。真我只会被自身觉知和拥有,真正的识别去了滤镜可能就等同于无。
唯当你接纳了你被欣赏的部分不是你做的,而是你做的导致的折射。最初能够影响到的,也会产生某种连击。
真正逻辑就在一个瞬间产生和发生。你无法解释你为何会写出这样那样的文字,就好比孩子不属于母亲和某个家庭,无端评价让不属于的神性变作焦土感觉必然痛苦。这痛苦属于一个灵魂的内部引爆。
如果说出来反而产生的点醒也是基于自身经验。可见这就是自身遮蔽。有没有想过,越是具体越多折射,这本身之奇妙在于人们有自己的不同折射点。就算直接都不会有明确的直达通道。隐藏是明确的同义词,在这个定义里。
与内部自由自在的交互。
对于想当然的询问,当然并无问题。你试图拆解的东西可能是有所重视。然而不能否认的的确是他做不出来。产生的无名之憎,面对愚蠢和有毒你要做的就是快速解绑。
如不让其通过就会一直滞留。这个感觉很糟糕。
对于感受的重视和护持程度决定了能够走多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