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面对说谎的孩子,父母可以怎么做?
关于孩子说谎这件事,作者认为,不撒谎当然很好,那会让亲子之间更有机会进行适当的对话,达到真正的亲近,但每个人都会撒谎,我们不应该把孩子撒谎当成罪大恶极的事。
遇到这种情况,不如去找出孩子说谎背后的原因和感受。如果你理解并确认那些感受,等于给了孩子一个机会去学习寻找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大人也会从孩子的谎言中有机会去找出孩子生活中缺少了什么,或发生了哪些事情是需要大人关注和关怀的。
另外,你也需要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导致孩子必须采取这种迂回的方式来获得大人的关注。
想了解更多有关孩子说谎的内容,可以点击“如果2岁的孩子开始说谎,我们应该去庆祝”
也许你已经发现,这本书的观点非常重视孩子感受的确认和表达。在原书中,有一个章节就叫做“如何回应孩子的感受”。作者认为,敏锐地回应孩子感受时,可以引导孩子和他的感受建立一种健康的关系,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如果我们忽视或否认孩子的感受,会给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被否定的感受并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躲起来继续恶化,未来再冒出来制造麻烦。
当孩子的感受总是能获得父母的抚慰时,无论那是什么感受,他们长大以后都会乐观地看待它,未来也不容易陷入抑郁或焦虑。因此,肯定、认真对待、倾听、确认孩子的感受非常重要。
另有研究表明,当孩子能够表达感受而且感受又获得倾听与理解时,他们的免疫系统也更强,亲子关系更好。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1、了解自己回应感受的习惯,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在书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父母回应孩子感受的三种习惯性方式,它们分别是压抑、反应过度、包容。
关于这三者的区别,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压抑:压抑的人遇到强烈感受时的自然反应是推开那些感受,并说“嘘!安静!”或是说“别大惊小怪了,没事没事”,或“勇敢一点”。这样会让孩子认为你觉得他的感受不重要,以后他们不可能再和你分享任何感受。
反应过度:表现是你非常同情孩子,变得跟孩子一样歇斯底里,陪着他一起哭,仿佛那是你的痛苦,不是他的。如果你这样全盘承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以后也会不愿意对你表达任何情绪。他会认为他给你造成太大的负担,或者你过于融入他的情绪干扰了他。
包容:包容是指看到孩子的愤怒时,理解他为什么愤怒,帮他用言语表达出来,并为他找到可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愤怒,不让他受到愤怒的惩罚或被情绪压垮。如果孩子知道他会获得你的关注及抚慰,但不会遭到指责,他更有可能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
显而易见,在这三种回应感受的习惯里,包容的方式是最好的。
每个人因童年的经历不同,各自的情绪习惯也各不相同,如果发现自己在回应感受上有压抑、过度反应的倾向,可以通过练习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去忽视它压抑它或让它彻底爆发,而是关注它,通过它去找出你真正需要什么,承认你的感受,并想办法安抚自己或接受周围人的帮助。
2、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他的感受很重要。
无论孩子或成人。当我们感觉不好时,我们不需要被治愈,我们想要的只是有人感同身受,而不是被当成问题来处理。因此,当我们觉得孩子是“问题”的时候,先要去感受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急着去处理,确认孩子的感受很重要,如果在孩子需要时给予抚慰,他们将逐渐学会内化那种抚慰,以后就能够自我化解。
如果你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平时可以做体会他人感受的练习,这样等真实的情境出现时,会更容易做到感同身受。
这个练习需要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决定,行为,想想他们的处境,希望和恐惧,体会他们的感受,这并不意味着要你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是真正明白及了解为什么别人有那种感觉,最重要的是,你要跟他们一起去体会它。这将有助于你更好地发挥同理心,去理解、接纳孩子的感受。
每个成年人都曾经是小孩,或者问问自己:那时候的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呢?
3、帮助孩子把感受表达出来。
当孩子还不能用语言表达时,你可以解读当时的情境,思考孩子的感受,并把它转化成话语,或者鼓励孩子画出他的感受。总之,要帮助孩子把心里的感受表达出来。
4、关注孩子表达的感受,而不是他讲的故事或给的理由。
与孩子的相处中,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想要交谈的对象,很重要的是要保持彼此沟通渠道的畅通,所以把注意力放到孩子想要表达的感受或情绪上,而不是事件本身,会更能够真正地安抚好孩子。
5、不要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帮助孩子抽离当下的感受或体验。
如果你不断地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从不好的感受中抽离,而不是去帮他解决问题,那他就不能把注意力放在棘手的事情上,这样做会无意间导致他们变得难以专注,也不利于孩子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这种方式还有一个最要命的缺点:那会阻碍你与孩子培养良好、开放、亲近的关系,因为这意味着你对孩子情绪的忽视和否认。
看完以上5点,不妨给自己打下分,
哪些做得不错,哪些还要继续努力的呢?
谈起“感受”,我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我接触的家长中,如果问他们:“你觉得那时候孩子会怎么想?他们会有什么感受?” 往往他们都能说出来,你再问他们:“你有把你对孩子的感受的理解告诉孩子吗?”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没有。
我理解是一种习惯,他们不知道要去这么做,没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有些是不擅于去表达,他们习惯了把自己与情感隔离开来,表达感受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于他们而言,这样做需要一番努力。
其实,这没有对错,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包括TA的感受表达方式。不过,我们可以做到真实,如实地表达自己现在暂时做不到,但能够理解和感受到他们的情绪。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真实比完美更重要,一个好的家庭关系,一定是每个人都能够真实地做自己,父母不是要去掩盖自己的“不完美”,而是让孩子明白到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一面,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不完美,学会欣赏别人的独特性,理解世界因多元而丰富有趣,这些也许是家庭教育中更需要重视的事情。
当你真实地做自己时,相信你在育儿的路上也会更轻松,不管怎样,请先照顾好自己。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
预告:如何帮助孩子独自入睡 ?
我们下期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