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 酷 的 大 白>
其实,一个人的认知会因生活中琐事的劳心累形而慢慢缩小,等小到一定的限度之后,就会变得焦虑,绝望,心烦意乱,愁眉苦脸,,世界本来很美好,就是因为认知度的下降,人的内心排挤掉了所有的美妙的感觉,才会对世界一片失望,此时,无论是一首欢快的歌,一部搞笑综艺,一部正能量电影,一本温暖心灵的书籍,一次愉快的谈话或是一次开阔心灵的旅行都能拓宽原本狭小认知度,重新找回美妙的感觉,这是一个普通人的常态。

一个人的积极的思想,自由的精神世界,满怀善意的一颗心,赞美,祝福与感恩,都是人类爱与智慧的结晶,是自我超脱与完美的生命之桥,无奈的是,很少有人能不经历痛苦,寂寞,孤独,爱恨,迷茫就能醒悟,然后毅然决然走上那座桥,桥的那边,佛门叫顿悟成佛,道家叫羽化成仙,这是一种人生境界,不活到那个时候,也是很难懂。
悲伤是一种人性,后来慢慢发展为艺术,19世纪,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开始将注意力专注在悲伤与痛苦之中,他们的作品都试图在悲伤中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对现实的不满,对人性的呼唤,所以那些扭曲的、狰狞的画作和梵高被割掉的那只耳朵一样,都是为了触及自己灵魂,触摸人性。

有些人经历过异常的苦难与悲痛,但最终却未能走上那座生命之桥,为何?因为他们在自我的悲伤中沉沦了,沉沦于悲伤中的人可以在自我的"悲"的世界里自得其"悲",甘之如饴,悲对他们的心灵来说是一种"乐"或是一种"瘾",他们甘愿沉浸在自我悲伤的国度里,展开对生命的另一种思考,只不过若是思考不及,强行参悟,达不到那种悲悯或慈悲的境界,便极有可能走火入魔,心智紊乱,发展成抑郁症。
爱与恨之中是有一条边界的,若是一个对世界对个人充满恨意的人想要改邪归正,从恨过渡到爱,那么他所承受的精神上痛苦是无以复加的,就像从生到死一般,慢慢磨灭自己"恨"的灵魂,从恨之中强迫自己去爱别人(这是最难的),爱这个世界,强行塑造出一个爱的灵魂,这是一种极度极端的痛苦,必然会经历抑郁,消沉,精神折磨。所以,通常只有大师才可以度化一个人,让一个灵魂给另一个灵魂以精神力量,在灵魂死去时候接力重塑一个新的灵魂,遇见大师,是一个灵魂的幸运。

既然那些甘愿沉沦于恨与悲痛的灵魂可自得其"乐",那为何有些"不安分"的灵魂还要经历生死挣扎,冒着患抑郁症的风险,越过边界,化恨为爱呢?这里引用鲁豫说过的一句话:因为在你爱的那一刻,这个世界是无与伦比的美好!
——2018.4.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