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山西省教育厅曝光了两起师德失范行为,一起是教师有偿补课事件,另一起就是教师违规惩戒学生事件,当事人及相关负责任均已受到处理。
该事件发生在2021年7月27日,从事件发生日到现在,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该事件中,将教师当众掌掴学生定性为“违规惩戒”,因为在2020年12月,国家就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该规则明确了教师对学生惩戒的范围及轻重程度。
对于惩戒的尺度,《规则》划定了七条“红线”,目的就是防止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个别教师将体罚和变相体罚作为教育惩戒实施。
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学校及教师对学生的不当行为主要还是以批评教育为主,确有必要的,才可以实施教育惩戒。
但,在我们身边,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变相体罚等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处处存在,令人痛心。
2020年8月30日下午,怀仁九中初二年级一学生因屡次违反校规校纪,被其班主任老师惩戒。学生家长提出经济赔偿13万元的要求,双方协商未果。后经派出所进行调解,但未达成协议。后来,派出所要求双方当事人再次调解,学生家长一直未到,拒绝调解。9月25日,怀仁市教育局责令怀仁九中对此事件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加强校内师德师风建设,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目前怀仁九中已将该教师开除。
2020年9月20日,广东一所小学,一年级的一名学生因作业未写完遭其数学老师暴打,家长向当地的榕城区教育局进行了投诉。事后,该名老师被停职处理。
……
大多数情况下,学校或教师教育学生,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教育方法粗暴,惩戒过当,对学生造成伤害,学校和教师也适得其反,受到处理。可见,惩戒不是教育学生的目的,即使学生暂时的屈服,即使教师不当行为当时没有受到处罚,却也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坐标:北京某校。2019年5月31日,朱某等五名被告人(未满18周岁)在女生宿舍楼内,采用多种方式侮辱女生高某某(17岁),并无故殴打、辱骂女生张某某(15岁)。均被处罚。
坐标:山西。2021年5月,某地多名未成年女孩,在该地某商城地下停车场殴打他人,引起了全社会强烈反响。这些参与打架斗殴的女孩被严肃处理。
坐标:全国。在某网站运用搜索功能,只要输入“学生殴打”四个关键词,就会出现197个相关词条,内容触目惊心。
教师的不当言行,我们可以处罚或开除,学生呢?我们就不能单单追求大快人心的结果了。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处事方式、心理健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请大家应该静下心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笔者结合平时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1. 学校、教师及教育功利性强,忽略了学生灵魂的教育;
《礼记·大学》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醒世教育格言,跨越几千年的时空,现在,又提出立德树人为教育之本。德育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反观如今的教育教学,成绩,还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虽然不像以往那样以成绩评价师生,但传统的思想还是难以立刻转变。
2. 社会浮躁,学生的生存空间明显不足,控制手机手机使用并不能解决本质性问题;
比如,在我们小县城或农村,学生除了家和学校以外,没有更多的可去的地方。家长给孩子报了补习班,同样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英语、作文、数学等科目的培训班比比皆是。国家在今年大力整治培训行业,这种现象稍有好转。但,体育、音乐、美术等相关的培训班收费也不低,成为少数有实力家庭学生的课外活动去处。大多数孩子,还是在家里自主安排。手机成为陪伴学生比较多的工具。手机上各种APP,确实是鱼目混杂。
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社会大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关注这个问题,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健康的生长环境。让学生浮躁的内心,得到平静。
3. 教育观念滞后,追求成绩,家长不学习,教师不学习,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可以去观察一下,家长和老师们平时除了工作挣钱以外都在做啥。有点夸张地说“娱乐至上”的生活态度害死人。刷抖音、刷快手、打牌、打游戏、聊天,可能是大多数人业余时间的消遣方式,读书的人所占比例严重不足。整个社会风气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和需求,难免会给孩子们一些负面的影响。
4. 师生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现代社会,法律教育的途径有很多。《道德与法治》教材,各种主题班会等等,都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但,大多数老师和同学把这些当成任务,被动性地学习,导致一过就忘,一遇到实际情况就冲动,不能充分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
在实际生活中,不当惩罚往往加强了对方的敌意和抵触心理,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疏远,孩子难以体会到父母或老师的爱,被惩罚一方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恐惧,惩罚一方也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非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为此,他需要得到帮助。我们不妨去想一想,除了惩罚,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教育学生?
笔者结合以上发现的问题和自己所学的知识,提供以下解决方案:
1.人人努力做到学法,知法,用法。
2.社会协助,提供儿童、学生俱乐部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场所,减少收费机构,增加投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院长在就整治培训教育的讲话中提出,整个中国基础教育格局要做出一次重大的调整和改变,我们的国家、学校和社会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就是要担负起学生的课外时间的服务,为大多数的小学生提供一个课外活动和托管的场所。争取形成公益化的、儿童友好的,同时也是社区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希望能早日实现杨东平院长提出的伟大设想!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扩大心理健康教师规模,办实事,服务师生。
4.学习一些友好沟通的方式。
比如:当我们不喜欢一个人现在的行为,我们可以思考两个问题:
(1)我希望他怎么做?(2)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让他做的事情?
在我们一开始谈起的老师当众掌掴女学生的那件事中,如果老师在看到学生不合适的言行时,能想一想这两个问题,是不是他就会冷静下来,想着怎样让学生主动遵守相关的纪律,而不是通过惩戒让学生屈服于自己。
社会和谐不仅仅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关注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彼此相互依存,我们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息息相关。
您有哪些与别人友好沟通的方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留言,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