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活出自我篇》武志红
Viki读书笔记

时空感
婴儿一个愿望升起,如当下能立刻满足,它就“活”了,如不能立刻满足,它就“死”了。
如果一个又一个的愿望得“生”,婴儿的生命力就会变得很强大,充满生机勃勃的热情。
如果一个又一个的愿望得“死”那么死本能就会积攒得越来越多。对婴儿来讲,这是真实的生死感。
成熟的人一个重大进步是,他有了时间感。有了时间概念后,生死考验就不再局限于当下的一瞬间,而是可以拉长到很长时间范围内。如此一来,愿望得“生”的可能性就大了太多倍。当然,通常是重大的愿望会得“生”,而无数琐碎的愿望就会无法实现,即“死掉”。
空间感也是一样的,有婴儿心理的人,他们觉得自己的一个愿望,在目前这个空间不能实现,愿望得能量也就会变成死能量。
有婴儿心态的人会真切地觉得,只有目前这一个空间。觉得必须在当下这一个时空中实现愿望,否则它就“死”了。而这股愿望又等同于自己,所以自己也要“死”了具体体验是,觉得自己要碎掉了。
但是成熟的人知道,这个空间不行,可以换一个空间啊。比如恋爱,这个人不适合,可以换一个人。比如工作,这个工作做不好,可以换一个。即使我在这个时空甚至很多时空受挫,但我还是相信,我能在更多时空中增加我实现愿望得可能性,我基本确信这一点。
Viki说:看完这本书很多时候看问题角度变了,昨天早上上完课,给两个孩子一人买一个肉夹馍,结果到了晚上二宝还要吃肉夹馍,外面下那么大的雨,我是拒绝的。
老公从外地出差刚回来一下,又要出门,我说你干嘛去?老公说去给娃买肉夹馍。
我说早上给他们刚买了肉夹馍,你出差刚回来,外面还下那么大的雨,今天就不买了吧。
老公说,孩子想吃就去买,等下次你买了孩子不一定想吃了,然后出门去给他娃买肉夹馍去了。
如果是以前,我会觉得老公有点太宠孩子了,但是现在我会对老公点赞。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挫折,觉得自己什么愿望达不成,这不叫“延迟满足,”而是“绝望教育”
我相信有一天二宝想起来爸爸刚出差回来冒雨去给自己买肉夹馍,内心都是满满的爱。
自我效能感
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杜班。他给出的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群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养孩子的两个关键点:
第一,孩子的愿望得以实现,他的生能量就会增强,愿望破灭,死能量会增强。
第二,孩子的愿望,最好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实现,这样增强的,是他的自我效能感。如果父母等大人帮他,那就会破坏他的自我效能感。但是也不能走极端,给孩子提供抱持的环境。
培养孩子效能感的三个要点
要点一,孩子把事情做对时,认可他。
要点二,孩子遭遇挫败时,支持他
要点三,让孩子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在和父母的关注中能得以流动。
成年人如何提高自我效能感
第一,试着先去做好一些挑战性小的事,然后不断升级事情的难度。
第二,挑战来临,而你还没准备好,你的自我效能感目前还很低,你还会有自恋性暴怒这种级别的死本能。那么,首先在头脑上告诉自己,有时间这回事,只要我不断坚持下去,胜利就可能到来。
挑战舒适区
舒适区意思是每个人的自我都有一个习惯了的舒服区域,如果离开了这个区域,就会感觉到不安。所谓的不安就是感觉到了死亡的力量。
太宅的人常常是舒适区比较小的人,我们不能强行把心灵虚弱的孩子直接推向更大的世界,因为他们很可能适应不了。
在成长中,一般还是要循序渐进,先让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形成基本的自我效能感,然后随着人逐渐长大,各种挑战都没有摧毁孩子的自我,反而逐渐让他们更为强大。
对于心灵比较脆弱的人来说,增强自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做的是试图从各个角度来谈,如何增强你的自我,最终赢得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对于心灵比较强大的人来说,就可以好好的去寻找各种刺激,适度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让自己遭受挑战,并转化他们,从而让自己不断边强。
Viki说:现在很多公众号鼓励大家跳出舒适区,对于心灵比较脆弱的朋友来说,要慎重。先增强你的自我,比盲目的跳出舒适区更合适。
连续与断裂
在我们的感知中,连续就像是生,而断裂就像是死。当我们的生能量比较足时,就会制造连续,而当死能量占统治地位时,就会制造断裂。
但这绝不是说:断裂就是不好,连续才是好的。死能量是错的,生能量才对,实际上,当一个关系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让它彻底断裂才是明智之举。
我们常常需要使用死能量去毁坏一些该毁坏的东西,比如结束一些不想交往的关系。
Viki说:这本书对我影响挺大的,以前挺怕朋友拉黑或者删除自己,这样我感觉是我做的不好,打扰到对方,或者被对方讨厌。
看完这个书,我删除了几个让我感觉很拧巴的朋友。也顺手删除了删除我的人,不管你是什么咖,不管你现在有多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