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你每天持之以恒在做的事情, 都可以为你打开 一扇通向精神深处, 通向自由的门。 ————鲁米
这周的主题是 “ 锤炼生命的韧劲 ” 。脆弱的生命和有韧劲的生命,其中一个重要区别是后者知道有时间的存在,所以能从一生的整体角度去看一切,因此有了耐心;而前者感受不到时间的存在,于是觉得每一个瞬间的挫败,都像是可以致命一般。
第一讲 “ 时空感 ” 。现在特别流行讲“活在当下”,因为从感觉上其实你只能感觉到当下这一瞬间,对于婴儿来讲,就只有当下。但这导致婴儿的一个经典问题:婴儿一个愿望升起,如当下能立即满足,这个愿望就活了,如不能立即满足,它就死了。心智不够成熟的成年人的时间感,和婴儿的时间感是差不多的。他们也只有当下这一瞬,如果愿望被满足,就觉得很好;如果不被满足,就立即暴怒,或无助,而自我也像被杀死了一样。各种歇斯底里、情绪失控的情况背后都藏着这一感觉。这一点其实我能感受的到,我自己就是心态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对买东西或者是吃的上面。我经常看到一个商品觉得很喜欢,然后因为价格有点偏高和可有可无的状态迫使我不能买回去,但这就像心中一根刺一样,你要是不买下来,之后的心情就会收到影响,吃饭睡觉都想着这个商品,直到买下它为止。我吃东西也有点类似,如果某个时间点特别想吃某个食物,那我肯定是费尽心思去弄到手,然后再吃到快恶心为止才罢休,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现在想想,应该就是小时候一个又一个的“愿望”被毁灭,“死本能”积攒得越来越多,等长大了只能以这种“口欲期”时的状态来满足。
第二讲 “ 锤炼出自我效能感 ” 。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孩子越小,越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好时机,原因很简单:孩子越大,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大。比如一个成年人,他面对的就是恋爱、结婚、生子、工作、理财和交际等重大命题,做好不易,而一旦失败,代价很大。相反,越小的孩子,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小,成败得失,除了有心理上的意义,现实意义有时没那么大。成人如何培养自我效能感,第一,试着先去做好一些挑战小的事,然后不断升级事情的难度;并且先在头脑上知道,通过时间的累积和空间的变换,只要不断累积投入,那么事情实现的概率就会增加。并且,不管愿望是否得以实现,你的经验和能力都在增长,这就是锤炼。第二,挑战来临,而你还没准备好,你的自我效能感目前还很低,你还会有自恋性暴怒这种级别的死本能。那么,首先在头脑上告诉自己,有时间这回事,只要我不断坚持下去,胜利就可能到来。我特别赞同第一点,比如我现在每天都要在薄荷英语的APP上读10分钟左右的文章,每一期是100天,我已经连续坚持了400多天了,可能很多天都是任务打卡的方式做成的,但毕竟是每个字都读了的,虽然效果非常非常的缓慢,但比一个字都没看的时候进步大多了,单词量也比以前多了一些,我一直觉得只要时间的积累,以这样的方式或多或少可以增加一经验值,这也算一种培养自我效能的小tips。
第三讲 “ 挑战舒适区 ”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舒适区”,意思是每个人的自我,都有一个习惯了的舒服区域,如果离开了这个区域,就会感觉到不安。所谓不安,就是闻到了死亡的能量。有的人舒适区非常大,他的自我疆界和自我灵活度都可以很高,因此,在一个广阔的区域内,他都不会有承受不了的死亡焦虑;有的人舒适区非常小,结果他的自我疆界和灵活度就非常差。所以,对于心灵比较虚弱的人,增强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心灵比较强大的人,就可以好好去寻找各种刺激,适度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让自己遭受挑战,遭受攻击能量乃至死亡能量的锤打,并转化它们,从而让自己不断变强。引用一段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的话: “ 自己 ” 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 “ 自己 ” 。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 “ 自己 ” 是什么,这才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是舒适区不断扩大的过程。最初胎儿时,子宫就是舒适区,婴儿时是妈妈的怀抱,幼儿时是家;成为少年,范围开始扩展到学校,甚至还可以旅游世界,但仍要父母支持;成年后,舒适区可以无限延伸……但也有太多人,舒适区就停留在了妈妈的怀抱中。我长大后特别是工作后,发现自己心理很脆弱,刚开始在工作上的任何一个小打击我一点都承受不了,但偏偏第一份正式的工作让我受的打击特别的多,那时候从来没想过这些事情怎么会发生,或者是怎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虽然在现在看来真的不是大事,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然后觉得委屈想哭,我们主管都觉得我动不动就哭,显的太娇气太小家子气了。不过这种状态维持了没多久我就适应了,然后感觉自己强大了不少。后来跳槽到第二家公司,刚开始也是各种不舒适,觉得天要塌下来一样,慢慢的随着时间积累也就过去了。总之,我觉得要走出舒适区就要多经历一些你觉得不喜欢的事,反正以后总要面对的,那还不如早点拥抱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