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行法师著的《微言大义》第二章之读后感
大爱,是以欢喜的心、无分别的心去面对社会,面对他人,并不觉得自己在付出。
对世间事,无论我们喜欢与否,都要有一颗负责任的心。 人不应该只为自己活着。人类看似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实则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彼此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凡事皆有道。自古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待生活的态度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责任心和道德品质。得意如是,失意如是。 心灵发出如此美妙的法音,自己却不付出行动——修证,这不是智者的选择。天天念医生的处方是治不了病的。
人生成长的三个阶段:知识、能力、境界。修行的三个阶段:见地、修证、行愿。吾佛做的三件事:明心见性、普度众生、融入万物。贪财的人永远贫穷,贪贵的人永远奴颜。唯有知足、放下、感恩,才会拥有圆满的人生。
无论做人、学佛,首先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内有起心动念,外有言行举止。
为人应效法坤卦的精神——包容、寂静、柔和、慈悲、奉献。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造就的,最好的朋友也是自己造就的。 一个人可以成为感情的奴隶,也可以成为感情的主人。 对善者愈宽,其人愈善;对恶者愈宽,其人愈恶。
愿得神助先自助,愿得人助先助人。放纵小人是小人,扶助君子是君子。 凡大成就者无不静心慎独。静心并非无所事事,而是遇事能静下心来,认真分析,理性思考,抓住核心,瞄准重心。慎独是在无人监督而又有机会图谋私利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原则,洁身自爱。
无私奉献是为成功打下基础,诚心待人是为自己创造机会。安心工作,诚实做人,守本位,听招呼,存善心,做善事,既是做人根本,也是修行方式。 我们自己做对做好了,身边的人自然会学好。万事万物都会互相感染,互相影响。 各在其位,各行其道,放下顾虑,忘我而行,即在道中。 见事便见心,事通即心通。因事毁人,因事成人。
执著于自己的成就是无法进步的,只有一日三省吾身,才是做人修行的开始。有行有悟是修为深度的证明,也是修证的结果。 以正见确立思想,以修证带动行动,以愿力修福修慧,何愁道业不成? 修行并不是要抓个什么,也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时刻放松自己,使身心和谐统一,保持觉照(警觉),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未出手便知结果。 觉照即是观心。此心落在念佛上谓净,落在参禅上谓禅,落在持咒上谓密,落在爱情上谓全然的至爱,落在舞蹈上谓天地人合一……各行各业要想达到至高境界,唯有善用其心。
仅仅怀才是不可能遇到知音的,单凭一个“才”并不具足幸遇伯乐的因缘,只有德才兼备,谦虚谨慎,忍耐奉献,才能荣遇知音,幸遇伯乐。 为他人考虑越多,付出越多,福德就越大,开悟也越快。反之则越来越愚昧。 心中无欲真解脱。无欲并非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做,而是忘我地、无我地、无为无不为地去做。
人活着是为了承担一份责任,有责任才能进入人生角色,有角色,人生才有定位,有定位才不会错位。
智慧是来自生活的积累与提炼,知识是阅读别人经验的累积;智慧是向内深度拓展,知识是向外广度扩展。有了知识、阅历和感悟,才能从量变达到质变,才能开智慧。 有智慧的人生活在深度里,有知识的人生活在广度里。智慧无法教,知识可以传。
高尚的品德来源于正确的思想理念,来源于健康的身心与对生活的热爱,来源于吃苦耐劳、淳朴向善、无私无我的奉献精神。 人格魅力是建立在无私奉献、节俭朴素、诚实守信、慈悲谦虚、寂静柔和的基础上。
成功者历经的三个阶段:第一老黄牛阶段,任劳任怨,委曲求全;第二狮子阶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第三婴儿阶段,返璞归真,活在当下。
通达哲学思想的人能客观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为人处事圆融无碍。对智者而言,哲学是心中之花。 君子不计一时荣辱,但对千载是非在所必争。 得道之人随心所欲而不造业,为所欲为而不离道,社会因他而和谐,人类因他而幸福。
管住自己的身口意不做坏事,就等于在做好事。 只要知足,人生就会圆满。拥有并非真有,无有才真有。欲望是无尽的,满足是无限的。谦让保持和谐,自知才立于不败。 成功的人总是检讨自己,失败的人总是埋怨别人。自知的人看自己的缺点,愚蠢的人看别人的缺点。
具备二流的实施能力,远比具有一流的想法更可贵。切莫做一个具有一流想法,却只有三流实施能力的人。 凡事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会招来更多逆缘。唯有行愿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心中有力量的人才有韧性,没有力量的人才会坚硬。 要学会爱人,而不是占有人;要学会奉献,而不是索取。 永远不要责怪别人,要怪就怪自己。一切问题都要从自身寻找答案,切莫外寻。 欲成大器,先大量。欲成佛,先成人。 做人做事的先决条件是贵有自知之明。
想任何事情都要站在道德的起点上。做任何事情都要站在法律的底线上。修任何法门开始的是心,过程是心,究竟圆满的还是心。 做事情是做事业的基础,守戒律是学佛的基础,爱心是慈悲的基础,责任心是成功的基础,谦恭心是立德的基础,清净心是开悟的基础。
修法不修人,永远修法;修人不修法,永远无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