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宝庆名门】长鄄马之建五十年代末在临汾师范的时光片段

【宝庆名门】长鄄马之建五十年代末在临汾师范的时光片段

作者: 往事如风2 | 来源:发表于2020-11-09 12:12 被阅读0次

马一鹰/文

马之建 《马之建日记》

【导言】

2021年1月3日晚,和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许琦副教授聊天,她说:“我小时候在临汾师范学校长大,住的房子都是日本人盖的;临汾师范当年聚集了很多来自各个省市的高级知识分子,特殊时期造就了那个年代,记得我上临汾一中,我们老师有一些是北大、北师大毕业的。”真是缘分啊,父亲马之建(马子建)[1] 的日记中记载:“1954年底转业到山西省临汾师范学校任语文教员。1957年春调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员。”

【概况】

通过网络搜索,没有找到父亲当年在临汾师范工作生活的情况,但是却对临汾师范的历史和人文教育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

【NO.1】

以下内容来源于刘春林撰写2018年05月06日由《看点快报》发布的《桃李满天下 · 教师最光荣》:

1960年我被保送到誉满三晋的名校——临汾师范学校,在中师45班就读。

党支部书记李世英、校长张子纯、教导主任刘宗瑾是著名的教育家,治学有方,延揽、遴选了许多名师;如著名的“三刘一邓”,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学生宋大鲁、北京大学的高才生魏大义、北师大毕业的运动健将侯荫德(侯荫棣)、山西大学毕业的乔松岩、赴朝归来转业的洪代英、东北师大毕业的牛式惠等。

【NO.1】

山西省临汾师范学校(今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山西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52年更名为临汾师范学校。“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唐尧古都新文化运动中心,学校师生员工积极响应,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爱国、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NO.1】

以下内容来源于2017年08月18日“中国青年网”转载太原郑祥麟发表在《山西晚报》的《怀念昔日的“劳卫制”》:

1956年,我考入当时的山西省临汾师范学校。初入学,一切感到很新奇,除学校规模大,学生人数多之外,便是体育课上老师反复强调:学生临毕业时,人人都要达到《劳卫制》要求的标准。

《劳卫制》是前国家体委针对当时我国学校学生健康状况,仿照前苏联的办法,制定了适用于我国青少年的统一锻炼标准,并于1954年公布实行,随后又经多次修订,改称《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劳卫制》共分3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三级是最高标准。学生毕业时,必须要达到最低的一级标准,达到的等级越高越好。达标的具体内容:田径类有铁饼、铅球、手榴弹,跳高、跳远,100米、400米、1000米、4000米。体操类有单杠、双杠、鞍马、平衡木、引体向上等。

当时,临汾师范有4位体育教师,他们各有专长,在体育界享有很高声誉。体育组长侯荫德(侯荫棣),曾荣获全国低栏竞赛奖牌得主,又是体操运动高手;还有一位姓范的老师,我已记不清他的名字,是游泳和滑冰健将;第三位是张英载老师,他是侯荫德老师的高足,在全省体操比赛中拿过奖牌,他是从临师毕业后留校任教的;第四位是从北师大体育系毕业的女老师,年轻有为。“名师出高徒”,由于体育老师水准高,临师的《劳卫制》锻炼和体育竞技水平,在当地很有名气。

毕业时,《劳卫制》要达标,成为每位在校学生努力奋斗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校的体育课也是依据《劳卫制》要求安排授课内容。每周4节体育课,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很重视,听课认真,锻炼刻苦。每天下午体育活动时间,同学们都会按照编组到大操场、小操场,进行有关《劳卫制》要求的内容锻炼。即使课间10分钟,同学们也会到教室外面的空地适宜地活动。整个校园,除了上课和自习时间,到处是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的景象。

由于《劳卫制》达标目标的要求和激励,我们这届学生到毕业时,大部分达到了《劳卫制》要求的一级标准,有的还达到了二级甚至三级标准,有的同学还参加了临汾地区和省运会,并取得了名次。我在毕业时,除达到一级标准,领取了奖章,有些项目还达到了二级水平。更令人欣喜的是,同学们的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学生的患病率、近视率大幅减少,学习成绩空前提高。我在毕业时左右裸眼视力仍1.5,两年中未进过校医室看病,学习成绩除个别课4分,大部分课是5分,当时满分制就是5分。

马氏宗祠旧址

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2] 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补充资料

[1]

马之建(马子建):派名永柱,字良材,号石村。1925年出生于长鄄马氏家族。自1936年起,先后毕业于新化私立长鄄高等小学堂、新化高平永固镇校、邵阳湖南私立邵陵中学、隆回黄金井成达中学、溆浦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邵阳湖南省立第六中学、邵东廉桥三民中学、湖南大学(原民国大学)。1944年秋任隆回黄金井成达中学学生自治会常务理事;1944年12月初在溆浦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聆听胡庶华做“读书救国”的报告;1945年春任邵阳湖南省立第六中学三民主义青年团区队副队长;1946年3月初参加“爱国学潮”,被开除学籍,从此与三民主义青年团脱离关系;1948年任民国大学四零级副级长;1949年4月参加“民大学生运动”,从宁乡串联到长沙,任纠察团团长;1949年6月在新化参加地下党员文诚生领导的地下工作;1949年10月调中共邵阳地委资江公学学习;1950年元月调新化高平黄信发动群众“减租反霸”,任工作组组长;1950年5月调邵阳地委整编;1950年底,作为随军记者开赴抗美援朝战场;1954年7月调河北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训练团学习。自1950年6月初起,先后任职于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宣传部、牡丹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文工团、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解放军文艺社、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师范学校、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湖南省隆回县第三中学。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万毅、钟赤兵、邱创成、唐凯、李俭珠、赵军、杨平、刘少奇、罗荣桓、傅钟、萧华、陈沂、陈其通、邹适今、胡庶华、鲁荡平、翦伯赞、张天翼、魏巍、郭永江(荒草)、高玉宝、梅兰芳等。一生钟爱诗词、文学、曲艺创作,代表作有“乐府诗体”古典诗歌《少司命》。

[2]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同盟会早期骨干,中国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尤其是担任监察院院长一职长达34年;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宝庆名门】长鄄马之建五十年代末在临汾师范的时光片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sl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