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简友广场读书
《我在印度的701天》,没去过印度,就随着文字去印度旅游吧

《我在印度的701天》,没去过印度,就随着文字去印度旅游吧

作者: 许嗒嗒 | 来源:发表于2023-03-22 13:55 被阅读0次

    你有幸站在这个国家一定的高度上驻足观望,方能挣脱旅游的蒙昧,沉浸其间,去领悟去发现,这才是真正的旅行。

    三毛说,旅行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它的过程。遇见不同的人,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种种的困难,听听不同的语言,在我都是很大的快乐。虽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更何况世界不止是一沙一花,世界是多少多少奇妙的现象累积起来的。我看,我听,我的阅历就更丰富了。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和印度有关的书籍。一直以来,我对印度充满好奇,这本书大大的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作者文笔很生动,感情很真实,阅读时如临其境。能感受到作者是一个灵魂非常有趣的人,全程笑到不行,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观念碰撞,要么擦不出火花,要么一路火星带闪电。

    流畅地表达以及细腻的文笔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被张贴着贫穷、肮脏、种族歧视、贫富不均等等标签下隐藏着的真实国度。

    跟着作者的视角一起游历印度的名山大川,感受着印度不一样的文明。

    令人抓狂的印度

    有关印度粗鄙的一面,本书中有不少体现。做事拖拉散漫,拖延和磨蹭就像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守诚信,乘坐的交通工具随意晚点,做生意的毫无服务意识,比龟速还慢的网速,教师翻墙去上课,修的路完成一半完蛋一半,街上基本上没有一辆车是毫发无损的……。

    旅游、请客、还钱、售后服务。但凡是私人性质的或者不是必须马上做的,作者的经历是兑现概率为0。如果要计较他们的食言,那就一个朋友都没了。

    在印度,摇头表示肯定也可以表示否定,关键是看摇头的幅度和表情,再结合上下文来综合判断。

    栅栏的一头,是整洁的院落,明亮的大堂,宽敞的车库,还有盆景、秋千,人们在凉爽的雨夜优游卒岁。栅栏的另一头,是满地的溪水、渣土、牛粪,以及那望不到边际的幽幽混沌,人们在岁月的无声处栉风沐雨。

    无论多么光鲜的建筑,只需要走出建筑半分钟,立刻又可以看见衰败的民房、肮脏的街道、赤贫的人民。

    贪官太招人痛恨,有些有表演天赋的印度人,常常假扮成CBI去调查他们。他们有些搞不清楚,就这么被老百姓查了个底,然后再报给真CBI。(看到这,我觉得好魔幻,很印度)

    ……

    感觉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规则这种东西,没有规则的地方就不用遵守规则,很随性。

    令人恐惧的印度

    随着本书越了解印度,就越发觉得阿米尔汗的了不起,他的电影每一部都对应着印度的,种姓,宗教,性别歧视等等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这些电影挑开了多少印度文化里的恶疮,触动了多少人的奶酪,会引起多少不理智国人的谩骂,想起这些下次再看印度电影,可能关注点就不是搞笑的剧情,也不是印度歌舞,而是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

    这其中最引发我思考的一个是,关于印度女性的地位。

    在印度,当人们诅咒他人时,他们说:“愿你生个女儿。”

    过去的90年间,印度失去了三千万女婴,她们一出生就被溺死,因为女婴意味着昂贵的嫁妆;在偏僻的村落,失去了丈夫的女性被丢弃、被贩卖甚至殉葬。

    有人说过,在印度,永远不要给乞丐施舍钱财,否则一大堆乞丐会围上来,他们绝不会放过好不容易出现的财主。

    在印度,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婴儿,他们的父母实在太穷,又嫌他们多余,就把他们租给这些团伙,他们一般只有一到三岁。这些团伙给孩子们灌药,让他们一直昏睡不醒,博得路人的同情,再雇用一些最底层的穷人,把昏迷的小孩交给他们,让他们去乞讨,或者卖些气球之类的玩意,然后双方分成。

    印度人的婚姻,必须要父母来安排,米兰和他的女朋友在知道双方的种姓不同后,连见父母的面都觉得没必要了。

    在印度,一旦离婚,就会受到歧视,再结婚几乎不可能,特别是女人,所以印度离婚率很低。即使凑合着过,也会坚持走到人生的尽头。

    通过这本书知道了《印度的女儿》这个影片,这起强奸案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案件本身,而随即在印度上升为了关于女性地位的大讨论。

    影片中不少采访对象的言语,折射出了一个扭曲的印度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亵渎、侮辱,毫不掩饰地由上流社会和小人口中共同吐出,每一句话都足以点燃一个女性的怒火。

    主犯对面镜头,漠然辩解:“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体面的女孩不会晚上八九点还在街上闲逛。对于强奸来说,女人比男人的责任更大……男女是不平等的,女人就应该在家里做家务,而不是在街上晃悠,做不该做的事,穿不该穿的衣服……我们只是想给她们一个教训,告诉女人这么晚还上街是不对的……如果我是错的,那么还有比我更严重的强奸犯,他们为什么不受到惩罚……死刑只会让女孩更加危险……以前,他们会说‘放了她,反正她也不会说出去’,现在他们再强奸谁,不会丢下女孩子,而会杀了她。”

    如果说犯人的言语还有为自己开脱之嫌,两位辩护律师的言论则更加触目惊心,一位有板有眼地说:“在我们的社会,女孩子们在七八点以后是不允许跟一个不认识的家伙出门的,她不该就跟食物似的出现在大街上。女人比宝石、钻石还珍贵,这取决于你是不是想把钻石放在你手里。如果你把钻石摆在大街上,就别怪狗会把它叼走……你说男人和女人会成为朋友?对不起,我们的社会里没有这种概念,一个女人在男人的眼里就是‘性’。我们有最棒的文化,在我们的文化里,是没有女人的位置的。”

    另一位更为铿铿锵锵:“一定数量的谋杀、抢劫、强奸,被大约250名议会成员调停,可是他们的案子没有经过庭审,为什么?如果你想要杀鸡儆猴,那你首先需要从你自己开刀……如果我的女儿或姐妹有婚前性行为,给自己抹了黑颜面尽失,我非常肯定我会把这种女儿或姐妹拉到农舍里去,然后在全家族人面前,把汽油浇在她身上,然后一把火烧了她。”

    这些惊悚发言令人我头皮发麻,这不是几个人的犯罪,是整个印度社会一起完成了这次犯罪。

    莎丽再美,骨子里的溃烂也足以将其撕裂成丑陋的布条。

    令人恐惧的还有无处不在的阶级体现。

    印度独立后在法律及一切政府作为中,严禁种姓不平等。但社会各角落的种姓阶级观念牢固依旧,影响和制约社会进步。种姓制度仍是印度现代化的一大阻力。IIT则被视为印度社会和经济流动最重要途径之一。

    至今,仍有那么一些“贱民”,在部落中担任着清扫工作,他们在烈日下佝偻着背脊,挥舞着短短的扫帚沉默地劳作,每当有行人经过时,他们就会侧身闪过,避免让行人触碰到他们的影子……

    印度人一出生就深深的被印上了与其相对应的等级,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分别对应神职官员、武士阶级、商人和平民。在这四个大种姓之下,分化出无数的亚种姓,彼此恪守本分,不可僭越行事,更不可互相通婚。就像一件产品,生产完之后会被分为优,良,好,差或者是高价、低价等标签。

    在我看来,种姓制度就像印度人的镣铐,深深的束缚着他们。

    书中作者说的一句话也让我印象深刻:印度人的宗教观念太强,导致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坚持着种姓制度,种姓制度造成了资源的不公,又和宗教同时起作用,造成了群体的愚昧,愚昧造成了经济上的贫困,贫困使得他们更加沉迷于宗教,又巩固了种姓制度,然后,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令人难忘的印度

    这个国度的确有太多的景致不堪入目,粗野的街道、潦倒的建筑、污秽的贫民窟、随地大小便的人群……一切都宛如被一只并不高明的手随意搭建起来,却依然有一些东西让世人心驰神往。

    书中介绍的印度的节日,印度的瑜伽,印度板球,印度的寺庙和一些印度城市等都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那里的气氛总是很紧张,但是每逢排灯节,两个国家的边境会停止对抗。两边的士兵会卸下枪械,在圣灯的包围下,拥抱对方,交换糖果,预祝对方幸福安康。”(这让我想到了咱们中国人常说的“大过年的”,有什么事也等过完年再说。)

    再比如板球,是印度人的生命,正如棒球之于日本,足球之于巴西。然而,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的印象是“板球”是啥?

    再比如米兰的父母,他们不管种姓制度,自由恋爱结婚,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印度确实极其需要勇气的。

    正如书中所言:“印度就像是一颗洋葱,起初它散发的熏味让你唯恐避之不及,但一瓣一瓣剥开,总有一瓣深刻得让你流泪。”

    作者在让我们窥见了普通印度人的生活,也看到了多姿多彩的印度。除了人尽皆知的印度的破败污浊、贫穷混乱,更为我们讲述了印度人的虔诚、善良和热情。从这本书中我们了解到了印度的各种风俗习惯,感受到了印度婚礼的浩烦与奢华,体会到了印度人待客的热情,更感受到了不一样文化的冲撞。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贫穷落后的另一面,印度也有高科技城——班加罗尔,国际大都市——孟买,还有迷人的泰姬陵和风光无限的沙滩与大海。

    其中,无论是作者游历印度的经历,还是融入当地人生活的见闻,不管好的坏的,皆是我们了解真实印度的一扇窗。

    繁华的写字楼正对着的天桥底下就是贫民窟,西装笔挺和衣不蔽体摩肩擦踵。繁华与破败,在印度,永远只有咫尺之遥。就像他们的恒河,圣洁又肮脏。

    这本书涉及到一个来自发展程度较高国家的人对一个发展程度稍低的国家评价,我们大家都很关注尊重不同国情,不同文化这个点,我们都很注意自己的态度,不希望自己在无意中居高临下,伤害到另一个国家的朋友。但这个度实在是太难把握了。在我看来,因为作者的描述是建立在自己真实经历的基础上,而作者不是圣人,面对这种实际情况,难免会有一些吐槽,但我觉得作者对于印度这个国家还是抱有足够的尊重的。

    当印度的小孩听到我们国家有九年义务教育时,眼睛泛满了光,满满的羡慕,因为在他们国家,教育基本是需要自己出钱,而很多的家庭是很难能够支付得起高额的学费,他们很多人一出生可能就注定要一直愚昧的活着。

    当我们吃着麦当劳,玩着手机,看着平板时,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世界就是这样,我们很容易用自己所处的阶层观照着世界,可正所谓饱汉不知饿汉饥,印度广袤的农村中,还有数以亿计的成员无法乘坐教育的列车,而在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早已开始实施,高等教育也已经全国普及化了,与印度相比,我们是含着糖出生的幸运儿了,吾辈当珍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在印度的701天》,没去过印度,就随着文字去印度旅游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av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