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 王俊杰猛
韩信系列之三。
汉军出关后,一举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等山东诸王。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共同击楚。至彭城与楚军交锋,汉军大败而还。
韩信复收溃败之军与汉王在荥阳会师,阻击楚之追兵,大败其于京、索之间,使汉军得以复振。然而当汉王兵败彭城之时,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皆叛汉降楚,齐王田荣和赵王歇也与楚媾和。其后魏王豹以探母病为由回到封国,封锁边邑,切断汉军退路,叛汉而与楚约和。
汉王派郦生说服魏豹不成,遂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击魏。
此时,魏兵已占据蒲坂,封锁关河,试图以大河险川为屏障,迫使汉军强度黄河,再借地势之利,半渡而击,最大限度的消耗汉军,以求得最终的胜利。此计划看似缜密有力,但事实上却是一厢情愿,自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即魏军兵力过分集中于天险之上,国都大梁相对空虚。
韩信 项羽 刘邦韩信正是紧紧抓住魏军这一缺点,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不与对手争夺河口的主动权,而是假意与魏军对阵于临晋河口,作强渡之势,暗中于夏阳轻装减负以木罂巧渡黄河,奔袭大梁。魏军不得以,仓促回救大梁,汉军以逸待劳大破魏军,虏魏王豹,灭魏设河东郡。
此战例有力地印证了一个重要的军事原则——“致人而不致于人”。
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说,凡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主动安逸,后到达战地而仓促应战的就被动疲劳。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唐代大军事家李靖对这一原则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兵法千章万句最重要者莫过于此。
该原则运用于实战,则是要通过利、害两个因素调动对手。诱敌以利,使敌方进入对我方有利的位置,或者离开对我方不利的位置。动敌以害,可使敌方疲于奔命,顾此失彼,消耗实力。而此二者的作用大小是不相同的,优先权也不一样。正所谓:以利邀敌,敌未必至,以害动敌,则敌必来。
李靖 简书 历史顿挫是中国象棋对局中常常用到的一种技巧,是一种特殊的运子战术,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中间过度着法。即一方采用照将、要杀、捉吃等强制性手段,迫使对方进入不利于自己的局面或为己方赢得步数上的优势。此着法正是将“以害动敌,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一原则灵活地运用于博弈之中。
因而“以害动敌”是贯彻“致人而不致于人”原则的首要方法。
调动敌人是为了更好的打击敌人,调动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打击和消灭敌人才是我们的目的。如何才能更好的打击和消灭敌人呢?
孙子在其兵法中提出了“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其所不守”的“避实击虚”的策略。这里的“虚”并不完全等同于“弱”,其含义有三。
其一,实体的弱点,表现为防守薄弱处、两军结合部等;其二,指挥者的心理盲点,表现为自认为防守严密的懈怠处、麻痹轻敌的心理等;其三,要害之处,表现为敌人指挥所、屯粮处等,此类地方敌方虽是防守严密,但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打击成功,便可动摇敌人的整个部署和军队的信心。
曹操 历史 韩信曹操官渡之战中夜袭袁绍乌巢粮仓,堪称此类战法之经典。
在实战中,就是要利用避实击虚的手段,佐之以利诱,不断调动敌人,使敌人疲于奔命,在运动中最大限度地消耗敌方的体力,消磨对手的士气,在形势有利于己方的情况下,伺机决战,一鼓作气,歼灭敌人,这就是坚持“制人而不制于人”这一原则的根本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