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感谢三年级让我写第一份检讨的老师。
那天和同学打架被老师发现了,被叫到办公室写了第一份检讨书。在那之后,我在小学写了不下十几次检讨书,在初中又翻番了。高中也写了多次,不过改成了承诺书。
这样的“写作”经历,让我变成了“自我检讨”的熟练工。第一步,罗列我做了什么,做错了什么。第二步,自己错了吗,为什么错了?第三步,之后应该怎么避免?应该怎么让自己变得更好?
从一开始的流于形式,到后来慢已经很快可以达到老师满意的程度——反省较深刻。
正是这种不太光鲜的特殊经历,让我学会了一样重要的技能——自我反思。增强了我的自我意识,能够剖析自己的情绪,复盘自己的行为,展望计划之后的目标。这其实,就是一种对于“元认知”能力的刻意练习。以至于我能够在学习中,站在更高的视角,看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状态;在生活中,用更理性的头脑,观察自己的情绪和反应。
在读过《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之后,我更加庆幸自己早就有了比较强的“自我意识”。能够面对外界的环境,调整自己的反应。
积极主动是“自我意识”最重要的一部分。
1,把自己能够影响的做到最好;
2,那些不能改变的就去接受;
3,可以间接控制的试着去设身处地、去以身作则。
比如我高中时对一个学科的老师非常反感,一度想要放弃这门课。有一天晚自习我在自我反思的时候,终于想明白了一个简单却关键的道理——
这个阶段,学习是我的第一任务。老师对我的影响,最多的地方是自己的情绪。如果我能化解自己的情绪,并且用自己的方法把学习成绩提升上去。那个老师对我施加的一些负面影响,我是可以完全忽略掉的。自己能够掌控的——学习,自己不能掌控的——老师对自己的偏见。我很明智的选择把注意力放在了前者,学科成绩稳步提升,而那位老师对我的偏见虽然没有减少,但至少我已经不在乎了。
再比如,在工作的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同事响应不及时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会设身处地,去思考他们正在面临的问题。然后把他们遇到的问题考虑进来,并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方便。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关键时刻,都会被消极所笼罩。而积极主动也并不是表面上,说几句乐观的话那么简单。需要深入的思考,区分那些可控、间接可控和不可控的事情。把关注点放在自己力所能及之处,对于能够通过影响他人进而影响结果的,就要主动以身作则、设身处地以他人视角去推动事件的进程。
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性格也差别很大。积极主动可以为所有人,在工作生活中建立巨大的优势。我们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在生活中一次次的练习,直到使其成为自己的习惯。那么如何去练习“积极主动”呢?
1,以人为镜。观察他人的表现和语言,什么时候是不够积极主动的。是不是把焦点放在了影响圈之外,然后抱怨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设身处地,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回想自己有挫败感的事件,哪些是自己可控的,哪些是间接可控,哪些是不可控的。自己的关注点是否在影响圈之内呢?有没有更好,更为主动的解决方案?
选择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一次次更为积极主动的选择,就能成就一个更光明更幸福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