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hūn)惽,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kēng)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芒乎芴(hū)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jī jù)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liú)生其左肘,其意蹶(jué)蹶然恶之。
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予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
十行采集:
1.最高的快乐就是无忧无乐,最完美的赞誉就是不赞誉。
2.感叹这世上之人不知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众妙之门”,没有好好效法。当然,更不知“无乐之乐”。
3.《养生主》所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意思就是天然的解脱,谓于生死忧乐无所动心。
4.白居易说“犹嫌《庄子》多词句,只读《逍遥》六七篇”,这一点也是我们《内篇》全选,而《外篇》《杂篇》只是选讲的理由。
5.“死生如昼夜”,人只能顺应这一自然变化。终和始,死和生,基本上就与昼和夜这一个自然的过程一样,不必欢喜悲哀。
6.生命只是暂时以身形作为寄托,因此,身形的问题与生命其实本无关系,无非是一种“偶然”。
7.我们个人的身形与精神便是两种事由,我们内心的快乐也本不因外界而存在。
8.庄子提出生死是无穷转化的过程,追究其终极处,则是无生无死。这种生死观还是很有智慧的。
一行精华:
忠谏不听,蹲循勿争。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死生为昼夜。
触动,反思,改变:
本文就是对《道德经》“无为无不为”思想的具体阐释。“至乐无乐”指出了事物发展存在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
对于“无乐”、“无誉”,乃至“无为”的理解和实践,正是道家自我修炼的关键。“无”是真的什么都没有,还是经由什么都有转化而来,就真的只能靠自己去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