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牛演绎

作者: 画里木 | 来源:发表于2019-01-07 09:53 被阅读21次

    有时候,尝试着提出问题,用问题演绎问题,可以将思路打开,不必在乎确切的答案,甚至也不需要令人信服的结论,除了存疑,还是存疑,或许在某个时刻,谜题自会迎刃而解。

    老子骑青牛而去,这是一个隐喻。西出函谷关的老子,究竟是隐于山林,隐于市井,还是彻底的离去,不知道。这里只谈论青牛。为什么不是快马,不是慢驴,非要骑上一只不会走的青牛,是不想走、想有人留、让人追的上,还是根本没走,没打算走,就在田野之间做个普通的村夫,把智慧洒落民间,用一种非常的方式,不办班,不授课,不带徒弟,甚至邻里之间都不知道这里是老子。然而并没有什么关系,道德经火了,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经典最成功的推销。

    青牛本身也是个隐喻。这应该不是头小牛,甚至不是壮牛,很可能是老牛。含辛茹苦的老牛,为农家劳累一生,什么都不要,甚至连吃的都自己去找。所以,老牛很高贵,应该获得礼赞,青色是当时的贵族色,老子是贵族中的贵族。另一方面,世俗中的贵族,就该被老子骑在胯下,牛是个草包,满肚子的草,没啥值钱货,这样的贵族,骑在胯下算不上辱没,理所应当。

    用演绎而不是演义,因为“义”这个字,自从道德经阐释以后,基本没变过。儒家的义理是忠义,民间的义气是忠义,文学的演义依然还是忠义。看起来很像是非,实际上,它表达的是立场,选定它,就选定了某个特定群体。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将这个思维定式发挥到了极致。在小说里,历史是随意裁剪的皮毛,核心是义理、义气以及阴魂不散若隐若现的忠义。魏蜀吴三国争霸,争的大约就是义。蜀国在争取王族社会的义,吴国在争取氏族社会的义,魏国在争取平民社会的义。传统中,平民获得大统是不能忍受的颠覆,白眼狼,乱臣贼子的十恶不赦,所以,小说从头一直骂到尾,根本停不下来。可是没办法,老子归隐以后,最厉害的角色都在民间,此时就在魏国。可能单打独斗不行,但他们肯抱团,他们被逼无奈,王族不接受他们,氏族不接受他们,没地方去,他们只能抱团。

    演绎类似推理又不是推理,逻辑无需严密,也不知道对不对。演绎是直觉的延伸,它没有方向,自由发挥,野蛮生长,耐心等待某个未知的意外,获得不可思议的启示。这里不讨论科学,不在乎准确的定义,同时也不是文学,无关任何情绪。如此一来,冥冥之中显现思维的生长,呈现思维的跃动,不经意的灵光一闪,于是获得了启示。

    老子骑牛,千里迢迢走到了边关,遇到某喜才暂时停了下来,不是挽留,而是关入小黑屋,逼着他留下买路钱。这样一个荒唐故事,历经两千余年,竟然没有人感觉到奇怪,呜呼哀哉,天底下还有这样的怪事,真是滑稽的无以复加。老子好歹是个大学者,孔丘六次问礼,每次见面要谋划很久,现在清闲了,一路上却啥也没有,毛都不见一个,说什么紫气东来,紫气个鬼哟!世态炎凉吧,仅此而已。

    道德经是文化启蒙的开山作,没有老子,就没有诸子百家,也没有后来的一切。有人千方百计否认这一点,他们真正否认的其实是启蒙这件事。他们成功了,不是一般普普通通的成功,而是两千年的大功,他们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务,将一件早该做完,很容易做完的事,变成了几乎无法做,甚至可能永远都做不完的事。

    没关系,青牛早已化作仙,它就站在银河的某处,目光炯炯。它有了一个时尚的名字,金牛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青牛演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ve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