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大意是:看东西的时候,要想想自己是否看清楚了;听问题的时候,要问问自己是否听明白了;待人接物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到神色温和、容貌恭敬;说话的时候,要想想自己所说的话是否确实可靠;做事情的时候,要问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严肃认真;碰到疑问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去寻求真理;发怒的时候,要考虑后果;得到好处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是否该得。
同样,曾子提到了“三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三省”意为多次省察,曾子多次省察的内容是:为别人做事的时候,有没有做到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的时候,有没有做到诚实守信?老师教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自己有没有去“习”(落实到实践中去)?
林语堂认为孔子思想“是‘人的标准就是人’。就凭这条教义,一个常人只要顺着人性中的善去行,就算初步奉行儒家的为人之道了”。
教育或者学习的初心,即“学以为己”。《论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古人看来,“为己”的含义就是你学到的东西首先要去修养自身、陶冶自己的品格和德行,而不是去追求外在的名利。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意思是君子通过学到的东西让自己本身的格调、品味能够提高一点。
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经常问问自己“该怎么办啊,该怎么办啊”,他也不知道该拿这样的人“怎么办”了。因为,一个人能够问出“如之何,如之何”,即说明他对自身是有内省的,他在谋求突破和改变,而这正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动力。反之,如果一个人问不出“如之何”,则说明他缺乏这种自我成长的动力,而对于缺乏自我成长动力的人,孔子也不知道该怎样去引导教育他了。
看过这样一句话:“永不犯错是神的准则,尽量少犯错是人的目标,及时改正则是真正的智者。”人与人的最大差距不在于是否犯错,而是犯错后能否及时纠正。怨天尤人的人,只会在过失中沦陷;经常自省的人,才能在自知中向前。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反躬自省之路,亦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唯有时时观心自照的人,才能在自省中知敬畏、得警醒、明方向。
内省智能是个人自我了解、分析反思的能力,也就是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的能力。心理学者卡尔·荣格在《心理学与炼金术》中强调了内省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将自我的不同方面整合成为一个独特的整体,形成完整的、个性化的人格。自我反省和内心对话能够展开,使这一整合过程得以发生。
心理学者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内省能力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成果,标志个体成功地内化与外部支持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和自主意识。由此,个体可以独立地支配自己的情绪和思想,成为一个思想独立、心理健康的人。自觉省察让个体能够充分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深思熟虑,获得自我意识和自我洞察。
《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得失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所说的“吾不如”,印证的就是他自省内察的自知之明。
北宋范仲淹夜寝时,必省日间之事。所为善,则熟寐;不善,则终夜不能安眠,必求所以改之者。
所以,内省是一套自我评价活动,是对自我优势的肯定、对劣势的改进的思考过程,而不是一味自我找错的自我否定的反思状态。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9341d02f4d6e660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