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嘴上一直说着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对于自己国家的文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具体魅力,能够说得清的怕是没几个人。
特别是走进博物馆,看到不同时代的陶器、青铜器、玉器等工艺品,以及风格各异的历代雕塑、书法、绘画等艺术品,它们的艺术水准是在不断提升还是高低起伏不定?作为观众的我们该如何去欣赏、领悟呢?
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或许能帮我们圆满地回答这一问题。这部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的艺术史佳作呈现了中华文明自远古图腾至明清文艺的美学足迹,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艺术以及获得美的熏陶颇有裨益。
《美的历程》的出彩之处并不是因为它对历代艺术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而是在于它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联系起来,这如同是为我们普通人理解艺术作品打开了一道“天窗”。
比如讲到青铜器时,作者认为从陶器到青铜器的纹路演变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且青铜器上常见的饕餮形象非常符合当时杀俘祭祖的“常礼”,我们今天看起来认为很野蛮的行为在当时却有着历史的合理性。
但是又因为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的不可分割,青铜器上凶狠残暴的形象其实也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反而是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形象,虽然极力渲染其威吓恐惧功能,却徒有其表显得可笑,因为它们不具备青铜器艺术那种与历史必然命运相连的维系因素。
对于汉代艺术风格的评价也让我印象深刻。尽管儒家和经学在汉代盛行,但汉代艺术并没有受到“厚人伦、美教化”的狭隘功利信条的束缚,汉代画像砖上五彩缤纷的日常生活场景完美体现了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
将人完全溶化在外在生活和环境世界中,这体现了汉代艺术的开阔心胸和雄沉气。包括汉代精美绝伦的漆器、铜镜、织锦等,它们在造型、纹样、技巧和意境上都达到了后世再难企及的高度。
所以说很多艺术形式并非水平一定越来越高,它们都与当时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紧密相关,但是民族的审美趣味就在这样的历史积淀中渐趋丰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