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第3章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答:第3章主要讲了以下几点内容——
(1)接受性语言是拉近关系的不二法门。
在心理咨询师领域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平时不愿交流、沉默寡言的人,在接受心理咨询时却可以滔滔不绝讲很久,而且表现出很强的表达欲望。这是因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使用的都是“接受性语言”。接受性的语言能让对方感到舒适,进而放下心理防备,敞开心扉,同时启发大脑思考,往往就能帮自己梳理思路,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原因是心理咨询师会充分尊重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接受对方表现出的所有情绪、观点、行为,同时也充分相信对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一定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潜力。当对方感受到咨询师表现出的“接受”时,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关系,他不再会担心自己因为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受到评价、指责、攻击,也就能畅所欲言了。
现在PET告诉我们,普通家长也能学会像心理咨询师这样的沟通技巧,只是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就能掌握,这为广大受困于亲子关系的家长打开了一扇新的门。
(2)用一些简单的方法(书中称之为“敲门砖”)就能使对话更顺畅地进行下去。
a,沉默+关注就是最好的“助聊”方式。因为它完全不干涉孩子,并表现出有意愿听下去。
b,像“哦”、“嗯哼”、“怎么样”、“是么?”、“真的呀!”之类的词,都能激发孩子进一步说下去。
c,还有一些直接邀请对方详细表达的,诸如:“给我讲讲”、“我想听听”、“我很想知道你的看法”等。
以上这三种都属于“接受性语言”,也叫作“敲门砖”,使用它可以让孩子愿意与你多聊一会儿。它们完全避开了所谓的“12种沟通障碍”(详见309页)。
(3)积极倾听比“敲门砖”更有效。
积极倾听让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双方能准确了解对方真实的意思(避免去猜测对方的潜台词),并能帮助家长促进孩子自己去分析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很容易曲解孩子的意思。比如一个孩子问他的爸爸“晚饭有没有做好呀?”,孩子只是饿了想吃饭,但爸爸可能会曲解为“孩子想早点吃饭然后出去玩”,所以爸爸可能会回答孩子“不管几点吃饭,今天晚上总归不能出去玩了!”。如果是这样的话,爸爸与孩子相互之间的感受就会变糟一点。而使用积极倾听的办法,爸爸会多一个“确认信息”的步骤,他就会这样回答孩子“你是饿了吗?”,孩子会回答“是的”,爸爸就能“我们要等妈妈回家一起吃饭,你可以先吃点饼干垫垫肚子”。用这种方式,爸爸与孩子相互传递的信息都是准确的,就不能产生不必要的负面情绪。这些方式,正是PET要教会家长的。
(4)PET不是随取随用的简单工具。
使用“积极倾听”,需要家长具备一些必要的态度。我把它们总结为“6个愿意”:
a,愿意听(愿意在此刻沉下心来听孩子把话讲完)
b,愿意帮(愿意真心诚意地帮助孩子共同解决面临的困难)
c,愿意接受(愿意接受孩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你不能接受的状况,比如犯了些错误)
d,愿意相信(愿意坚信自己的孩子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
e,愿意等待(愿意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尝试、去解决、去习惯)
f,愿意放手(愿意把问题的“归属权”交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而不是总是忍不住插手协助或管头管脚)
要做到这些对于家长来说并不容易,在第3章中也只是讲了积极倾听的含义和好处。在下一章(第4章)中,还将讲解具体如何实施。更多内容有待明天继续讲读。
问:第3章内容的关键词有哪些?
答:接受性的语言(不接受的语言)、12种沟通障碍、敲门砖、积极倾听
问:你有些什么收获?
答:在这一章中,收获最大的无疑是“接受性语言”的概念和及衍生出的“积极倾听”。我们作为家长,长期处于亲子互动中的“高位”,我们既要求自己随时做好针对孩子的“纠错”准备,又害怕自己的言行伤害孩子,破坏关系。但是结果往往是我们既伤害了孩子,也没能有效地“纠错”。读完这一章之后,我们就了解到了一种新的亲子沟通方式——向孩子表达“接受”的态度,在和谐的关系中帮助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