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不几步,路西是一片小广场,说是广场,不过是一些个健身器材集中的空场地,我推着老爸从这右拐,我知道向西穿过这一小片人家就会看到广阔的田野。
迎面过来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手里拿着两三根似是刚摘下来的条条顺顺的黄瓜。他看看我,又看了看爸,招呼道:“悠了吗?”我应了一句,顺口问道:“自家种的黄瓜吗?长得真好。”他也应了一声,就过去了。在村子里经常可以碰到这样的人,我不认识他们,估计他们也不认识我,但他们却都认识老爸,排除乡里乡亲的原因,我想可能还因为老爸曾经在我们镇中学当过校长的缘故,那个时候,乡亲们还是比较敬重文化人的。
这一片人家的房屋墙上,好几家写有“鲜羊肉”的字样,看来这一片村民做羊肉生意的不少。正想着,看到一家门前石墩上颤巍巍站起一个手拄长木棍作拐杖的人,只见他起身后用木棍在前面左右扫着,然后彳亍前行——我想起来了,他是叫春生的。他眼睛有问题,小时候,他弟弟在我家附近住,那时候就感觉他很勤快,经常见他担水,虽然一只眼睛可以看到呈灰白色,但应该还是看得见的。今天,我眼前的他没想到竟已是头发斑白失明的老人了!他应该是摸索着要回家吃饭了,听说他弟弟新盖的院子就在这附近。
很快,我推着老爸就走到了村西路口。一处村,眼前豁然开朗,路两边都是果园,园中种的不知道是桃树还是梨树,果儿如今都套上了袋子,掩在一树碧叶丛中。走过果园,就看到了横贯南北的大公河。据说大公河向南直通黄河,沿途村庄泄洪灌溉都靠着它呢!
大公河东堤路坡上坡下是肥沃的土地,勤劳的村民们是断不会浪费这资源的,在上面种上了花生、红薯,远远往去,也是一片绿意盎然,“人勤地不懒”,的确如此。
向南大概百十米,就到了东西大路上。这条路向东直达我们县城,向西通向滑县的村落。路南房屋与田地夹杂,北边则基本上是新盖的房屋,这一片做生意的居多。“要想富,先修路”,修了路,就带动了这一片村民的经济,不得不服,新时代的农民,他们也是很有经济头脑,很善于窥测商机的。
到底是大路,比村里的路要宽一倍,路上大车小车,风驰电掣,往来穿梭。尽管推着老爸靠路边而行,还是少了在村里路上行走的安定与悠闲。村里与村外,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当代,一条路或许就可以看出个大概。
大路向东走个百十米,有路通向村里,我赶紧推着爸左拐上了小路,再次进入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闲来无事,您也不妨村里的街头上走一走,相信我,您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