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我们最初始的价值观形成原因。儿童时期,我们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却缺乏足够深刻的理解。
而故事的表现形式,恰好补足了。谁还记得小时候的课本,每一个故事都配有生动的画面。
而一个个简单的故事,构成一幕幕画面。定格于我们的脑海。每一个故事,教会了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如“狼来了”,看上去很简单,只是让我们不要说谎。可是如果你仔细想想,为什么那个孩子会说谎?你会发现,其实世界真的有很大的不同!
孩子,每一个被称为孩子的人!必然和成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他的世界里,有‘现实’吗?仔细想那个孩子说谎的原因:“一个人,周围是一群羊”。成人能够忍受多长时间的寂寞?就像现在很多孩子一样,他们顽皮叛逆,喜欢做一些父母不理解的事!原因是什么?是缺少一种关注,如我这般年纪都会需要关爱,何况一个孩子!
可为什么他会再次重复谎言?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其他人才会关注他。如果第一次没有得到回应,他还会这么做吗?我想大慨不会,因为迈出第一步其实才是最难的!当然也不可能都如我猜想!
看看最后的结局是什么,羊全部被吃了。如将羊比作财产,是否意味着他失去了所有?可是为什么他还活着?有时候你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当然可能是因为故事本身的需要,毕竟只是为了教会孩子一个道理。
如果从需求角度来看的话:我把谎言比作精神需求,羊比作物质需求。从成人角度去思考,是否意味着我们对精神需求远大于对物质的需求?
可他的‘谎言’得到满足了吗?因为他的羊已经失去,所以他无法再用这个方法来实现他的‘谎言’-未知。
那为什么他没有去保护,他的财产?可能是他太过弱小,也有可能是生物的本能促使他做出选择!或者说他不再需要一群羊,这么做意味着他不再是放羊娃。有可能和别人一起在田地里劳作!
那么他为什么没有死去?失去了‘羊’意味着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有可能他不再想要一个‘谎言’,也有可能是他在‘谎言’和‘羊’之间做出了一个选择!更有可能是他清楚的认知了现实-他可能活不过冬天。但依然做出了选择!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个故事其实真的很简单,就是让小孩学会一个道理拾金不昧。可仔细想为什么警察叔叔会摸女孩的头?是鼓励,小孩子需要得到的其他人对他做这件事认同感。这样才能促使他有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换成年人角度来思考:假设一个人开车在路上捡了一件物品,他清楚的知道是前车掉落下来的!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 一跟上去还给别人 二不管或者占为私有。
我排除第二的选择,用第一个来说明:他追了上去,然后拦下了那辆车并且将物品还给了失主。假设我是捡的人你是失的人,你会怎么做?可供选择的也只有两种方案:一表示感谢二不理睬。先说第一点表示感谢的方式也是两种,一种精神上的如说声“谢谢”另一种是物质上的如钱财或物品。那么这两种方式无论那一种,我都在某一方面得到了满足!然后我再说不理睬这个选择:首先我要让你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与你可能不是要去同一个地方所走的路线也不一样。其次因为你的原因我为此耽误了时间,可能会上班迟到!最后我可能为了追上你消耗了更多的汽油。也就是说:我花费了精力、时间、钱财。现在分析下‘我’,选择追上去的必然是品德高尚之人。但品德高尚并不意味着有很好的物质条件。如果我是品德高尚物质条件又很好的人,那么我可以对你的选择笑笑而过。如果我的物质条一般哪?那么我是不是会因为你的原因而做出“不理睬,占为己有的”决定?
这也是我自身价值观的猜想:如果我捡到1000元钱,我将钱还给你。那么你一定要对我做出一种‘奖励’。这样才能使我做这一件事,显得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