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超级个体》中讲到资深生涯教练在给人做指导时,她很少告诉对方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只是问:
你想做什么?为什么?
想达到什么结果?
打算怎么做?
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估计会有什么困难和阻力?你打算怎么办?
有什么需要我支持?
不直接给建议,只是发问,这些带着欣赏、带着相信、带着展望和信任的问题总能帮人“看到”想要的结果、激发潜能、启发思考、理清思路。
这种方式的内在逻辑是:
1. 关注现在和未来,而非过去。
2. 目标导向,而非问题导向。
3. 挖掘资源和机会,创造可能。
4. 引领行动。
可以简化成以下两个问题
1. 你想要的结果是什么?
2. 为了拿到这个结果,你应该做些什么?
第一个问题是让他人 “看到”自己想要的最好结果和期待的场景,越具体越好。这个“脑补”的过程,能聚焦正向结果;而且那个画面会吸引人动力十足地调动潜能,更加专注和投入。注意力所到达的地方,就会创造更多的能量。
第二个问题能让人理清思路,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路径,降低焦虑,去除干扰,这便是古典老师讲的教练公式:P=P-I(绩效表现=潜能-干扰)。
还有关键的一步是把要做的事情安插到“行事历”里开始行动!很多人经常拖延、不行动,要么是因为目标不清晰,或者不够吸引,没动力;要么是因为看不清路径,不知道怎么做,无法行动。当目标足够吸引和明确,也知道怎么做可以到达时,很多人就能行动起来。
当然,在行动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新的阻力和困难,那么还需要再问这两个问题,从而专注于目标和行动上。
文章还写到,单靠技术和工具是难以真正起作用的, 所有改变的发生都有赖于人所持有的信念。教练技术所秉持的基本信念就是:
1. 每个人都是OK和完整的;
2. 每个人都具足成功的资源;
3. 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积极正面的动机;
4. 每个人都会为当下做最好的选择;
改变是可能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当我们理解了教练的底层逻辑,有了教练的思维和信念,就可以进行自我教练。如同为身体、头脑等硬件配置了教练的软件系统,每个人都能自我教练、发掘潜能、屏蔽干扰,以及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为老师,我可以用这套思维模式用于激励学生,最终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教练思维,学会自我激励,从而达到真正的自律。
早上进班后我用这样的模式跟秦梓棋和杜昊宸进行了沟通:
1、十四个月后的中考目标是什么?
2、要实现这样的结果需要做些什么?
3、现在具备什么能力?
4、还需要找谁帮忙?
这两个孩子都很聪明,但是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在谈话中发现通病是没有目标。经过我的一番发问,他们若有所思。所以一定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OK的,即使在面对挫折时,也具足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资源。老师应该学会这样的教练思维,帮助孩子们从他律走向自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