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医院每年接到的投诉案例中,因为沟通不到位造成的矛盾占60%以上,也就是说大部分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沟通交流就能解决!缘和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在此做一个小思考:
对立关系中的双方都会互相指责对方不明白自己的意思,换种说法是“你没有看到我的需求”,所谓的“服务到位”就是提供了满足对方需求的服务!
那么患者都会有哪些需求呢?回答是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会经验、对事物的认知不同,需求也就不同。一个人走进医院,从一个健康人转换成一个患者角色,心理会有不同程度的波动起伏,普遍存在的会有:
信任关系1、入院时的安全感缺乏。每个人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时,都会感到紧张不安,因为不熟悉,所以可能无法完成最起码的生存需要,比如吃喝拉撒怎么解决。这时护士面带微笑来进行入院宣教,告诉我每日的治疗时间安排,家人陪护要求,食堂开水房卫生间的位置等等日常所需,我的心里顿时就放松和踏实了。
2、门诊就诊的诊疗效果不合期待。在来到医院之前我们会做各种设想,最希望的是花上半个小时向医生讲明疾病的前因后果,然后医生再花半个小时为我检查,最后把我的疾病诊断地明明白白,药到病除。而现实往往是排了两个小时队,看诊5分钟,开了两种药,结束了就诊过程,到药房拿药的时候又被告知:没货!什么时候来货不知道!这时候怎一个“堵”字了得!一个投诉电话就这样拨出去了。
医生会有很多委屈:一上午连厕所都不能去,要看几十个人,每个人半小时,恐怕一天都看不完半天的量。有些疾病没患者想象的那么严重,基础诊疗手段和经验足以确诊。
药房的工作人员也解释说:医药公司断货,我们也没办法。
这些都是事后的解释。假如在服务的过程中对可能引起误会的点做好解释,就不会有事后的抱怨推责,假如患者适当降低期待,也不至怒目相向!
3、期望得到更多的关心。由于患者的身份将原先的生活节奏改变,患者更多的注意力转向自身的感受,会很注意躯体感觉和内心感受,这时也期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医务人员需要有看到患者需求的能力,适时的温馨话语关心和治疗上的鼓励,都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影响。
“三分治,七分养”这七分中积极面对疾病的态度占大部分比重,身心一体的治疗方式,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必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论处在哪个环节,哪个阶段,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得到关心和照顾,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他们呢?信则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