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与同龄人在一起的时间是最多的,咨询期间也发现,中学阶段的人际关系是最多的,同伴关系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学校的感受。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有质量的同伴关系,是老师和家长需要学习的。本章主要介绍了青春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因素,人际关系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影响,校园欺凌等。看完后觉得要想孩子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从小应该培养孩子人际关系的技巧,多培养其兴趣爱好,提高孩子的品味,给以孩子交朋友的自由,但是把握住孩子的主体动向,做孩子的朋友,跟孩子成长。
1.在青少年的社交群中,成绩优异,并不一定被同伴认可,但是家庭条件,运动能力(男孩)和美貌(女孩)才是最重要的。
2.同龄人群的人际变化:第一,在一起的时间开始急剧的增加(男孩儿通常会将时间用来独处,而女孩儿将会让时间用来读书和交朋友);第二,青春期期间,同龄人群受到的成人的监督变得更少;第三,青春期期间,青少年与异性同龄人的接触会更多;第四,儿童的同龄人际交往集中在几个相对较小的圈子里,一般一次最多就三四个人,但是青少年则更多是结对,甚至成群的出现。(变化的原因:青春期期间,同龄人关系的这些变化与青少年的生理认知和社会身份等方面的转变有关)
3.小团体是指由2至12名同龄个体组成的小团体,平均为五六个人,他们在一起可能会 ,一同参与某种日常活动(分为小团体成员、流动人员、鼓励人员)。青春期小团体特点:第一,尽管大家都认为青少年是具有小团体性质的群体,但是实际上在所有的学校里,都只有不到一半的青少年是某个小团体的成员,第二,女孩更容易形成小团体,而男孩则更容易成为孤立人员,第三。青少年在学校社交网络中所处的位置长期趋于稳定(75%的七年级学生有自己的小团体,而只有15%的学生是孤立人群。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会与其他某位学生组成固定的一对。来到学校的时间越短,学生受欢迎程度就会越低)
4.大群体是由志趣相同的一群青少年组成。大群体的作用是:(1)定位青少年在学校中所处的社交阶层;(2)让青少年进行分流;(3)以及其供崇尚某种生活方式的环境。决定你属于哪个大型体的主要因素是你的名声和刻板形象。据估计,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同时属于多个大群体,而有六分之一的青少年则没有清晰的群体归属。
5.小团体和大团体的区别:小团体是基于活动和友谊而组成的,是青少年学习社交技巧的重要场所,他们在小团体里学会如何做一名好朋友,如何有效的沟通,如何成为一名领导者,如何享受他人的陪伴,甚至包括如何从一段不满意的友情中脱身。而大群体则与此相反。它是以民生和刻板印象,而非人际交流为基础的,他对青少年的认同感和自我认识的影响比对其社会发展的影响要大得多。
6.参与式观察:指研究者与一群个体建立密切关系,并以此潜入并最终加入到这一群体中。
7.最早开始有恋爱关系的通常是小团体的领导者,随后其他人会效仿,长相可以提高青少年在同龄人群体中的地位。
8.随着智力上日渐成熟,他们开始学会更加抽象而全面的特征来区分大群体,而不是通过具体行为上的特征。“书呆子”像“正常人”的转变是受环境(比如日益多元化和渗透的同龄人群体)和青少年本身(比如个体在身体认知和社交能力上的成熟)综合作用的结果。
9.青春期的社交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他们对成人组织的活动的参与程度有多少,他们对非正式的同龄人文化的参与度有多少。
10.群体属性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青少年的行为,首先,他们会模仿地位较高的同龄人,也就是大群体的领导者,其次,大群体会建立起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再次,当群体成员做出符合这边标准的行为的时候,他们实际上也是在巩固这些标准,最后,当今少年不断巩固群体标准的时候,他们自我感觉也会变得更好,并进一步把这种群体属性纳入自己的身份认同中。
11.青少年的小团体通常都是由相同年龄,相同民族的成员组成的。他们有着共同的社会经济背景。
12.性别隔离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个原因是小团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共同活动和爱好为基础的。造成性别隔离的第二个原因与青少年性别角色的敏感性有关。
13.在确定小团体成员属性和相处方式时,需要着重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对学业的态度,对青少年文化的态度,以及对反社会活动的参与程度。
14.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当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发生变化(不论变好还是变坏)。他们的朋友圈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
15.危害社会的青少年团伙形成的过程是儿童时期从家里开始的。父母作为友谊顾问的孩子更不易沾染毒品,涉及违法,与朋友的关系也更好。过度的干预青少年对朋友的选择可能会适得其反。孩子会故意来表达对他们限制的蔑视以及对独立的渴望。
16.医源性影响,这种影响指的是治疗中产生的并不期望的结果。
17.研究指出,选择和社会化对青少年的许多态度和行为方面都有影响。
18.青少年的友谊有四类型。高功能型(一种朋友网络,其成员积极参加课外活动,饮酒及忧郁的情况都较少。)功能失调型(朋友们的特点是相反的,)无节制性,(朋友们几乎什么事都做,包括饮酒,)节制型(朋友们忙于学习成绩优秀,既不拒绝,但也不沉迷于饮酒)。
19.青少年的小圈子在上学期间显示出一般的稳定性,有些人留在圈子里,有些人离开,又有新的人加入,到了高中,这种圈子又会更加稳定。友谊在学年终的延续,与优异的品质毫无关系。同性友谊要比异性友谊更加稳固,男性的友谊要比女性更加稳固。自我调节力强的青少年的友谊要比自我调节力差的稳固。友情破裂最普遍的原因是极度不协调,亲密关系的破裂以及攻击性。
20.受欢迎人的测量方式:一种是社会测量上的受欢迎(值得是一个人有多少受人喜),另一种是感知上的受欢迎(指的是一个人有多高的地位和生望)。社会测量受欢迎度主要是由交往技巧,友善程度,幽默感等因素决定,并由各种年龄和背景的人来衡量,而感知受欢迎度则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决定。
21.一项针对青春期前以及青春期早期男孩的研究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受欢迎男孩。其中一种被研究者称为模范男生,他们的特点在青少年研究中是非常典型的,他们在外形和学业上非常优秀,很友好,既不羞涩也不具有攻击性。另一种男孩被研究者称其为恶棍,他们极具攻击性,身体强壮,在友善度,学业和羞涩度等方面仅仅达到或低于平均水平。
22.两种不同类型的受欢迎女孩:一种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另一种是品学皆不如意的学生,甚至有些爱欺凌别人。其他的研究发现,攻击性本身并不会导致不受欢迎,而是攻击性与情绪控制困难和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结合在一起才会.
23.三种不受欢迎的人:(1)无法控制自己攻击性的人。(2)孤僻的青少年是另一种,这些青少年极度羞涩,焦虑,压抑,并且常常成为被。欺凌的对象。(3)极具攻击性,也孤僻的那种。
24.罗斯的发现表明具有身体攻击性的男孩,比同龄人更受欢迎的原因就是身体攻击和关系性攻击是相伴的,让男孩受欢迎的不是前者是后者。关系性攻击指的是通过精心的操作,其他人的社会地位和关系来达到伤害目的攻击
25.敌意归因偏差对被排斥的青少年所做的攻击性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6.许多被欺凌者也欺凌别人,具有攻击性也孤僻的孩子是问题最大的。原因之一是,大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可能增加或减少同学间攻击行为的可能性,教师和校长可以改变学校的氛围,以减少同学之间的攻击。大约有40%的被调查者从不欺凌别人,大约有35%的被调查者在童年时偶尔欺凌别人,进入青春期后也继续这样。其余的25%有两类,这两类人在童年时都有相对频繁的欺凌行为,但其中一类(大约不到15%)欺凌行为逐渐减少,另一类(大约10%)仍然保持频繁的欺凌。
27.有四种反应的受害者:积极反应为主者(如忽略欺凌或直接走开)、攻击性反应为主者(如反过来报复,包括心理上和语言上)、寻求帮助者(如告诉家长)、什么都做者。采用积极策略去应对的人比报复,寻求帮助和混合反应者的行为障碍要少很多。
28.如何帮助不受欢迎的青少年:(1)旨在提高社交能力,包括自我表达,领导力和如何反对。(2)让不受欢迎的青少年在心理学家的监视下和受欢迎的青少年一起参加集体活动。(3)将行为能力和认知能力结合在一起,包括社交问题的解决。
29.同龄人对于青少年心理的发展作用:(1)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过程中(如自我认同感)(2)和同龄人在一起,对自主性的发展和表达非常重要。(3)亲密和性行为,在青少年之间肯定比青少年和成人之间更加普遍。(4)同龄人对青少年的成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