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台码字快4年的时间了,一直没有断更过,我想大概率源于我对文字的这份热爱吧!
做一件事但凭借热爱我想走不了多远的,写文字也是如此。
平时的积累随着输出的增多,那份积累就像我们口袋里的钱,只出不进,很快就会消耗殆尽的,毕竟曾经的积累很有限,金钱如此,积累的素材也一样。
刚开始码字的时候,一腔热血冲进文字的天地,虽然每天只能书写几百字的小短文,依然要找素材,曾经的空间日志,摘抄本都派上了用场。
毕竟摘抄的内容有限,一摞笔记本翻来覆去就那么多内容,而且以前阅读的时候只关注好句、好段落,量不大,而且还很局限,写点碎碎念还凑合,真的要写千字文、几千字的故事文,甚至小说,真的有点勉为其难了。
怎么办?坐以待毙?好像不是我的风格!我的性格里没有退缩二字,哪怕结果注定是失败的,我也要试试,人生中几件重大的事件都是被我试出来的,有成功必定有失败,不过还是成功的几率大一点。
比如再就业的时候,有“好心人”打着为我好的旗号劝我:“何必再折腾呢?跳跳舞、打打麻将不好吗?”
“杀了我吧!跳舞我跟不上节奏,注定像个小丑在队伍里扭来扭曲;打麻将嘛,也不是不可以,不过要算牌,还要坐几个小时,高度紧张,神经衰弱不找我都不行。”
于是我选择了继续再就业,同时也开始了基金定投,那点退休工资刚好是定投的现金流,再就业收入维持我的基本生活。
几年下来,基金目前一片绿油油,但是亏损程度占我再就业收入的10%,也是我的承受范围,对生活并没有大的影响,割点肉而已。
试试这几年,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我不留遗憾了。
在后来的持续码字中,读、看、记、望、想、听几乎同时上阵了,尤其是读占得比例最大,毕竟在外面看“风景”的几率有限,想要有灵感加持吧!
读就方便多了,网络上阅读特别方便,微信阅读最方便,而且家里的纸张书还有那么多,挑着读呗,不喜欢再换一本,总有和胃口的那一本。
也许读着读着就和主人公在某个节点上共鸣了,随手就把感悟写出来,一篇短文出现了,我把它收集在《我想我悟》文集里。
而且阅读不局限空间和时间,读纸张书喜欢放在晚上,坐在书桌前能找到感觉,而且安静,阅读质量不受影响。而微信阅读就比较随意,想什么时候读,打开手机就能进行,权当调剂生活。
说实在的,我的好几部系列剧都是在阅读过程中受到启发才动笔的!
阅读《我的苦难 我的大学》后,与主人公共鸣,然后我的系列剧《逆袭》就开笔并且出炉了。她用第一人称,我用第三人称,不管哪种手法,不影响我记录的进度。
读了梁晓声老师的《知青》触发了我的痛点,毕竟又在兵团生活了30年,《军垦岁月》写得非常顺利。这源于又阅读了《小巷人家》,要不然上海知青子女回上海定居,恰逢棚户区拆迁,外滩建设……怎么才能顺利书写呢?
目前我还不能形成自己的书写方式,别人的作品就像一把拐杖,辅助我在码字的路上前行。
后来我又慢慢尝试故事文,刚开始的时候,自己的观点太明显,故事的主线不明显,偶然的机会知道了盐选专栏推出的故事文,大约1万字左右,写作手法也很特别,几百字概述故事情节,然后再仔细叙述故事情节。
后来一段我尝试故事文也是这个套路,不过是学得有些东西效颦,无论如何都能写一个完成的故事,这就够了。
业界有说“成熟的作者往往一句话”就能成文,我不敢说自己是成熟的作者,只能说自己当文字的搬运工时间久一点而已,但感悟确实是这样的。
写作群群主推行每天一个文友出一个题目,而且时间不要太早,基本是早上睁开眼看到题目就好,其实就是在训练我们这方面的即兴写文的能力。
我积极响应,挑战了一个月,基本都能写成3000字以上的故事文。
虽然群里的活动还在继续,我没有继续挑战,我有自己的写作规划,不过遇到合适的题目偶然也会写一篇练笔。
外出的车上,手机阅读打发时间,一句话“备用文是拯救日更与水深火热的有力武器”,深受启发,于是当天就写了一篇文章《日更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分享了这一千多天里我不断更的方式,并且得出感悟:“备用文就像核武器,平时不用,咱得有。”
读写就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而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少,只有输入没有输出,那些输入积累的素材岂不是浪费了?
而只盲目输出没有及时阅读补充素材,就像守着一座金山,坐吃山空,总有一天被吃干净的。
要想持续输出,高质量输出文字,持续阅读很有必要,而且读杂书,不拘于形式和内容,一边阅读一边输出,让读写有机地完美结合。
相信有一天我们的文字越来越灵动,越来越顺溜,并且会形成自己独立的书写风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