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古代的爵位可以视为当代所授予的一等功之类的荣誉,但仅看一个人的爵位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看他是在什么时间环境等背景下授予的,要注意的是爵位并不等同于某位皇族内部的皇子或大臣的实际政治地位,有时须注意所封的领地的大小人口户数即实封的户数,还必须联系着他在朝中所担任的职务,在汉朝初期地方封国有任免所辖区域官吏的权力但至武帝时起逐渐架空官员任免的权力也被收回中央。在一些王朝爵位已沦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荣誉。
![](https://img.haomeiwen.com/i6020973/3fae14bf09171007.jpg)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丞相在秦至唐,一直稳居在中央行政权力的中枢,就好比江河湖泊般都有主干支流,而丞相则作为官僚集团的核心人物;但在唐朝为限制丞相权力则用三省六部制的方法让其互相牵制又从信任的中下层官员中委以丞相的职权制约三省的权力,明太祖以胡惟庸谋反案而罢废丞相裁撤中书省以天子身份总领国政的他每日要面对的是案牍甚多的朝臣奏章。
国事繁重的明太祖于是决定从翰林院中选任有才干的翰林学士充当皇帝秘书顾问之类的角色,规定的品级高不过五六品而已,无法接触到重大机密。跟丞相比较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自明中期后殿阁大学士地位渐高大都渐领六部副职更有甚者加从一品的荣誉文职官衔(例如三杨辅政中的杨士奇被加封太子少师至于是否教导过太子就不甚了解),在万历朝时尤以张居正为内阁大学士参政决策权力的顶峰,张居正不仅是内阁首辅而且被封赐三师三少有“帝师”的盛名,权力已是无出左右是事实的丞相(宰辅),在清朝丞相被雅称为“中堂”,但有资格称为“中堂”的大臣则是少数,也只有入阁并兼领军机要务的大学士才能被称为“中堂”而协办大学士是不能够被称为“中堂”的。
历史中的纪晓岚官居一品,为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追赠为三师之一的太子太师。
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为对处在中下层的唐朝官员进行加封实职参预重大机要,在唐中期后凡不加平章事的官员都不算是事实上的丞相、尚书省地位下降尚书左右仆射基本被排挤出权力的核心层、中书省中书令不常置而导致中书侍郎成为事实上的领导,可参见《旧唐书》。
明史记载设置殿阁(内阁)学士的目的主要是为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但不能参与大政策的决定权力受到很大限制与中书省的左右丞相不可比拟,但在明中期后地位提升多为皇帝倚重参与军国大事,内阁设首辅、次辅等若干;但为限制内阁权柄过重又以太监掌控的司礼监制约,司礼监太监有时又兼领东、西厂甚至内行厂,有明一代诏狱时常有之不少朝中大臣被诏狱折磨陷害致死极少有幸存者,因而这也是被史学家批判的最多的地方,对臣民实行监视审查等类似安全机关的方式手段表明在封建社会的晚期专制统治的人性化几乎是不存在的刑律也任由统治者左右。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北宋的庞太师在包公案中可谓是闻名遐迩,他的亲属死于包拯的铡刀之下,但毕竟演义戏说为主在真实的历史中包拯是不太可能做出这种事情的因为历史中的包拯在开封府任职的时间并不算长。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但洪承畴是清初少有的能够以汉人身份参预军国大事的文臣。
【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清朝康熙年间素有“于青菜”之称的官至两江总督的于成龙也兼领着兵部尚书衔。
但清朝的兵部尚书至雍正朝始权力已受限兵马的调动已移至军机处,而军机大臣则也只议不决,对于是否用兵皇帝一人专断从根本上杜绝了出现内部兵祸的可能性。
吏部通常作为六部之首的中央部级部门权力及政治地位显要,吏部尚书也经常是作为丞相接班人的热门人选而被百官敬畏、毕竟组织部长的权力很大实际中也没几人敢得罪,吏部掌管天下所有官员的任免调动但涉及重要人事任免必须上报丞相并由丞相向皇帝奏议。
皇帝有时会以突击方式任命某位官员、因此有时会看见检校某官职时也不必奇怪因为这类职务大都具有临时非正式性质的含义(例如:唐太宗时期长孙无忌因扶位有功而位列重臣但长孙皇后并不赞同自己的兄长身居中枢要职担心形成外戚干政的局面,因而长孙无忌虽被授予检校太尉但并无调动天下兵马的实权参看高宗初期时最终被流放自缢身亡就可见一般,在兵权上帝王一般都会留几个心眼就怕被夺权导致政亡国亡)。
户部,如果你从字面上去看你可能会认为它与管理人口有关,也不能算错但不完全。户部掌管天下钱粮还带有人口统计部门的色彩,因为其要掌握天下所有的州府县的人口户籍档案,其实户部的雏形在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就已经开始出现这一架构,不过分散在少府、太仆、光禄等几个部门内没有成为一个专门的部门,直至南北朝时正式定型,隋始至清成为中央六部中的重要一部,户部尚书相当于财政部长兼农业部长兼统计局长还顺带点发改委的职能。
礼部,主要负责礼仪祭祀科考等方面的事宜,大家对礼部最为熟悉的是礼部负责的科举考试,对其负责外交事务并不十分了解,有的王朝则安排鸿胪寺来专门负责对外使节的招待,在明朝中期曾发生议礼事件后虽被平息但也引发了不小的风波。
礼部主持皇家的祭天、祭祀、封典(册封后宫妃嫔)、封禅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其中祭祀一般皇帝、皇后为主祭仅有少数的情况由太子或其他皇子代行祭天,一般太子祭天意味着地位稳固离皇位也越近但也有例外因为废立储君都以皇帝一人的旨意为主;在历史进行封禅的帝王并不多能够封禅的帝王大都是功德盖于四海之内。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唐朝还存在有集贤殿、弘文馆之类的顾问性质的机构,其中弘文馆在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称帝前发挥过为他聚集天下英才的作用,因而在登上帝位后的李世民也对弘文馆也放置于特殊的位置,弘文馆学士与侍制等官职往往会有机会进入政事堂参与军政事务的商讨制订方案。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在秦统一中国后,上卿演变为三公九卿中的九卿。
【大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自西汉霍光起直至东汉末年为全国最高文武官员,权势与地位皆高于三公,掌实权。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宋代规定最高武职为太尉。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御史又分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御史、巡按(巡御史)等多个品级,在一些王朝置御史台,在明清两朝御史台改称都察院并与大理寺刑部并称为“三法司”,在唐至明初御史大夫空缺是常事后逐步演变成为御史中丞为事实上的中央监察部门的负责人,而侍御史作为御史中丞的助手则相当于现代监察部各监察室主任(大致为厅级),影视剧中所呈现的六府巡按甚至八府巡按实际品秩不高但因钦派享有较大的裁决权(相当于中央派往地方的巡视组)。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6020973/053093e53689069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