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就叫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最早追溯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这时各国封君权贵的养士之风也很盛行。
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汉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一旦成为名士,功利官位会接踵而至,故士人或着意正心、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恪守封建纲常名教;或浮华交游,广结朋党,相互吹嘘,以沽名钓誉。东汉后期,在士人中间清议品题人物之风极盛 。这种人物品题属于民间范围。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 ,品评士人之权收归政府。凡由中正品评者,皆据其德行才能、家族阀阅而给予不同品第(乡品),然后授予各种官职。未经中正品评者,不得仕为品官。于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种特定阶层的含义。士庶对立,渐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为士,否则为庶。士人中,又出现凭借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显并累世居官的家族,是为士族。士族在东晋时达到极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后,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士作为一特定阶层的观念仍然保留。宋以后,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指品官。
从南怀瑾先生在【国际道德论坛】上讲到的道家文化里面,提到“法家、兵家、农家都是道家来的,一切一切都是道家来的,后来变成中国文化汉朝以后分为三教九流。”南师提到说有人问中国文化以哪一个中心文化为代表,他表示是杂家,杂家是代表,因为包含了儒释道诸子百家在内的所有一切,这个杂家是应用之学,是民间所流传的,很多都是道家老庄的试想的变化而得来,也就是从心物一元的文化核心演变下来的。道家的起源最早源于黄老之学,后来老庄学说,再后来就是诸子百家。士文化的发源就来自道家学派,后来演变成为多个支系,是作为封建社会中最基础的贵族,也是最高级的百姓。我们特把古代几个大类的士进行分类如下:
1、 学士: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大多以著书立说为主,后来演变成为一类官职。代表人物:徐霞客
2、 策士:为自己侍奉的贵族阶层(主人)出谋划策,甚至代替主人去执行冒险任务。代表人物:张仪、苏秦
3、 方士(方伎):道家里面最专门的研究人体生命自然科学,自称能访仙炼丹以追求长生不老、长生不死的人,多表现为出世状态。信仰谶纬学说,擅长祭拜鬼神,炼丹长生,也称法术之。代表人物:葛洪
4、 高士:道家文化的核心代表也是重要代表,面世的态度是:不出不入、可出可入,最重要的使命是拨乱反正。代表人物:鬼谷子、张良、诸葛亮。代表组织:九兵
5、隐士: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民间教育家,也是道家里面重要的一个支系,并不是所有居于乡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称为隐士,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隐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代表人物:陶渊明。
2018年12月2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