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即使愚蠢与贫穷是两个不同的词,但大部分情况下,贫穷之人即愚蠢之人。
愚蠢之人最可怕
有时候回忆起过去的一些事,能有不同的感受。
感这些感受类似于——“原来他当时是真的很讨厌我”"当年是真的我做的不好"“的确是自己眼界太狭窄”以及“我为什么不努力”“当年她是真的对我好”。
这让我意识到:这些年个人的认知能力的确是在不断提升。
我一直觉得过去的自己是愚蠢的。
当我谈论起愚蠢,我更多的是在谈论心智/认知的残缺。
认知的残缺,就好像身体的残缺一样。
“心智/认知”这个概念,初次接触和了解都是在《和时间做朋友》这本书里:同等情况下,为什么有些人就是做的更好,而有些人就是能成为卓越的自己。
仔细想想,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同样一起上课,期末他游刃有余的应对考试,你却面对教科书女娲补天,多年以后他能应用和你一同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你只能羡慕的说nb。——“没有无用的知识。”
就在昨天和我发小聊起大四的打算,他说准备考研和考公,我说吃得消吗。言下之意是让你脚踏实地,切勿妄自尊大。
他说:“我觉得自己很聪明,同等努力的情况下,我不觉得我会输给任何人。”
这么些年以来,面对人生的一些重大选项,同等努力的情况下,我和他又怎么会输给任何人呢?
只不过努力本身也是一种天赋,我不觉得我和他有。换句话说——要是能成功的话,我们早就成功了,怎么还会是现在的这种垃圾样子。
努力这种天赋只会出现在那些认知能力成熟的人身上:不知道学英语有什么用,但老师说很重要,所以我就好好学,以后我会用得上。到我就是——反正以后又不出国,学英语没用,我就没必要学。
等到真的接触了更广阔的世界,生活中碰到了口语很强的人,真的是羡慕无比。
当时为什么不努力呢?因为愚蠢吧。
那时候那里会为以后做打算,哪里会知道未来我会学会计专业。
想考ACCA,教材全是英文的,光是封面就把我打退了。
而ACCA,是更广大世界的敲门砖,是一道门槛。透过门缝,我都能看到那是多奢侈的生活,可是门牌号是英语,你没能力敲门说:excuse me。
所谓门槛,跨过了是门,没跨过,就永远是槛。
同样的证明自己愚蠢的例子还有很多:平时不学习,考试恨自己;平时不锻炼,病去如山倒......活得,焦虑而没有意义。
经常有人给那些成功的人下定义,种类繁复,在种多总结中寻找共同点。成功又不能复制,什么早起,什么选择,什么家教,什么个性,什么时机...
要我说,人之所以能成功,能成为更好的人,就是因为他们认知能力更强,越强越成功。
换而言之,他们不蠢。
贫穷是种选择
贫穷分两种,物质的和精神的。
并不冲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互相影响。
《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和其他人的对比,就可以看出来:同样是在牢狱中一无所有的度过二十年,安迪的内心并不荒芜,他指着自己的耳朵说贝多芬一直在这里。
王小波也写过类似的话:一个人不应该只有现实世界,他更应该有诗意的世界。
人不过是脆弱的芦苇,而思想却是宇宙之主。
把精神放在前面说,是因为即使物质的丰富再如何重要,但对我个人而言,我仍然认为精神世界的丰富更胜一筹。
但这并不代表物质的丰富不重要,相反,物质条件的富裕十分重要。
精神是右手,物质是左手,并不是说因为右手更好用,更有力,就不要左手了。
之所以说物质条件的富裕十分重要,是因为物质关乎“生活的真实性”。
福本申行在《赌博默示录》里有个理论是:你之所以觉得生活不真实,是因为你没钱。
世界的美好都隔着一层玻璃看,怎么也看不清晰,一切都触不可及。
久而久之,你会以为世界就是那个样子,一切都好像是做梦一样。
就我浅显的人生阅历而言:达到物质条件的富裕难也不难,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就行,不过具体操作起来又是另外的长篇大论。
努力成为一个厉害到闪闪发光的人吧。
作者的话:
一直以来都没有在网上发表过类似这样的文章,主要是懒,懒得写懒得改,一般自己的感想都写的天马行空零零碎碎只有自己看得懂。
二是不想发出去被人怼,不完全统计十个人里就有一个杠精,真是有那种傻逼。
写作的原因是:之前一个学妹有鼓励我说像我这样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应该去写东西给大家看。我其实只是觉得自己内心奇奇又怪怪。
也没有做出一番成绩,就没有资格在网上对其他人指指点点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没有写那些很大的词汇,像什么——我们这代人。
我只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包含我遇见的其他人写给大家看,希望能增进智慧,端正丑陋。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随着年纪渐长,有了“说话”的欲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