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于永正老师《望月》和《月光曲》两个课例,谈谈于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的?
阅读于永正老师的这两节课例,从仿写方面谈感悟的话,我认为首当其冲的应该是于老师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当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写出来的作品也是可圈可点的。
写作的兴趣从何而来,必然是与课堂上的朗读指导离不开的,读好了,读美了,读懂了自然而然就写好了。于老师在课堂上又是如何为学生搭建台阶的。我首先分析了这两篇课例的目标和于老师的指导策略。
一、入情入境为写作铺垫
《望月》的课堂上于老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整合能力,将课文总结为了“眼中月”“诗中月”和“幻想中的月”。并且于老师参与到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古诗对读。当学生读到“又冒出了一个问题”时,于老师抓住“又”“冒”两个字来告诉学生读书要思考,更要注意前后照应。课堂上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处处可见,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便会更加深入。这样指导后的朗读才会读出境界,读出美感。
读进去了,学生入情入境,于老师在布置写作任务的时候,学生写起来就会有话可说,学生的写作也确实可以称为作品了。
于老师课堂上朗读指导的方法不计其数,仔细读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于老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把学生的权力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语文课堂上抓住了“读”,语文能力、思想教育、陶冶情操尽在其中。
二、在范例中感悟写作方法
《月光曲》这一课中于老师出示了一篇短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画出连想的句子,并且再思考一下,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此处插入一篇短文,从训练序列来看,却是顺理成章。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是所学知识和能力的巩固和迁移。由于教师指导得法,通过比较、分析、运用,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训练有序而又扎实。
于老师指导学生把画出的联想的句子读一下,如果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怎么样?学生说到如果去掉“就像醉汉的脸”、“走起路来像个威武的将军”这些联想的句子,公鸡给人的印象就不深了。如果去掉“唱起《早起歌》”和“想起二年级学过的《美丽的公鸡》”这些话,公鸡也就不会那么可爱了。于老师评价到:体会得非常好,阅读的时候,分辨出事物的联想,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由这样的讲解自然过渡到了指导学生进行改写环节,由于训练得到了落实,学生确有所获,于老师指导有方,启发得当,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改写环节,写下了精彩的短文。
三、想方设法向课堂要质量
从于老师的两个课例中关于范写的指导,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心中有目标,围绕着目标给学生搭建好台阶,再层层推进。落实到我们的课堂上,正如大家刚刚谈到的“双减”当前,如何让我们的作文课落地有声。
1.紧抓单元习作主题。
2.每节课落实一个习作点,不贪多。
3.课堂环节为习作点服务。
4.关键是学习于老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5.趁热打铁,当堂创作。
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滚烫的课堂。热腾腾的学习与交流的氛围,就如同我们的课例研讨一样。
课堂反思:
于老师的课堂,在循序渐进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读写结合。反思我的课堂,在讲授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时,这个单元是习作单元,旨在指导学生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第17课是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的游览路线图是:“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课堂上学生根据关键信息很快就能找出来,且抓住每段话的过渡句来提取有效信息,在单元习作时,再次将这一写法进行范例学习,引导学生先做到心中有数,画出自己要写的景点的路线图,再进行交流,最后开始创作。学以致用,让学生抓住训练点练习,更有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