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4日:《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下篇 产品篇
第二章 精准产品定义
第一节 满足80%用户的80%需求
我们说产品定义要精准,第一条就是精准地选择用户群体。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精准选择用户群体,不能等同于选择细分的小众市场。事实上,无论是大众市场还是小众市场,你都可以精准地选择。
1、要做就做最大的市场
产品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标准化程度高、通用功能性强的产品,另一类是满足个性化需求、帮助人们彰显个体身份差异、强调情感化的产品。
我们选择大市场的第二个理由是,消费升级是一个全民现象,所有人都在原先的生活条件基础上提升了生活品质,这就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对于高品质产品有强烈需求的市场。
第三个选择大市场的原因是互联网人口红利。
IoT和智能硬件领域的人口红利刚刚开场。我们认为,这是一片比“蓝”还“蓝”的海。
这就是我们的逻辑:认准趋势,找到大市场,和一众兄弟,干一票大事,何其痛快而淋漓!
互联网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实比较强调用低毛利甚至免费的产品迅速地获取海量用户,在这个海量用户的基础上,再做些高毛利的长尾产品。做大市场,获取海量用户,也是互联网思维的内在逻辑。
通常大家认为的小众市场中,聚集了大量的极客和高手,人才的平均水平很高,你要切入这些市场反而难上加难。
2、聚焦刚需,反而简单
那么,到底什么是大市场?我们有一个简单的使用原则:80%—80%原则。也就是说,我们定义产品的时候,要着眼于80%用户的80%需求。80%用户指的是大多数的中国普通老百姓,80%需求指的是相对集中、普遍的需求,即刚需。
在功能这个层面上,我们秉承的是宁减勿加。功能的增加,要考虑两点:
第一,它是否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
做大众市场,就不能让大众为小众的需求去买单;
第二,即便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比如只在软件上增加了功能,我们也要考虑这会不会让用户的体验变得更复杂。
3、绕开核心功能等于放弃大众市场
当创业公司绕开核心功能,去专注于那些有噱头的功能时,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放弃了大众市场的红利。
2012年杨华的团队着力打造的“菜煲”,可以上传菜谱、可以展示温度曲线、拥有人体感应、人靠近时自动激活屏幕,播放广告,但是这样的产品注定在这个时间点是个小众产品。最后做了妥协,推出了米家电饭煲。
这样的定义最大的问题是不符合大众认知,所以就会存在教育市场的成本,也因此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的基础。规模生产对做硬件来讲非常重要,有了规模才能够真正降低成本,维系供应链,产生现金流,让团队能够继续研发和迭代产品。
硬件是智能的触点,只有它铺设的范围足够广,与用户的接触足够近,智能才具备发展的可能性。
在大众市场之中,不要回避核心需求。要坚定不移地解决80%用户的80%需求。
———————OVE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