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这本书给对哲学和人类道德感兴趣的书友。
时不时,我对自己心怀天下的慈悲之心抱有一种无法言喻的怀疑,而自己也确实缺乏勇气和决心去直面这份怀疑,我害怕最后的结论将我指向伪善... 当看到这本书名时,我便清楚审视自己怜悯之心的时候到了,无法再拖延和逃避。
"如果通过意念即可杀死远在地球另一边的满大人,并因此获得巨大财富,你会这么做吗"
真是个考验人性的好问题。
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思考了许久,因此我并没有因为要杀人就立马、毫不犹豫地做出绝对不会这么做的决定。看,这就是人性,这就是卢梭断言使人成为"变质动物"的理性思考下会产生的举动。如果不掺杂任何理性思考的成分,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但正是因为理性,我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产生了思考:我在想这个满大人是一个品行端正还是可以作恶多端的人? 如果他作恶多端,那通过意念将这个恶人从世界上铲除也不见得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我也能从中受益。但我又转念一想,不管他做了多少恶事,我都没有剥夺其生命的权利,毕竟他没有直接伤害到我,如果没有巨额财富的获得这一诱惑,我想我并不会无缘无故用意念杀死他,由此可见,我选择杀死他并不带有任何为世界除恶的无私英雄主义色彩,而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为了获取个人利益而牺牲他人利益,这绝对是不道德的行为,所以,我绝对不能用意念杀死这位远在天边的满大人。其实通过理性思考,也可以得到和不假思索回答相同的答案,只不过,人性的虚伪、自私、狭隘和贪婪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逐一显露出来了,稍有不慎,便会落入任何一种人性弱点设下的陷阱中,诱惑我们做出错误、与良心相悖、不道德的决定。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反复无常强调,"人性是一种需要克服的东西",我想卢梭的观点应该会是,"理性和思考是人类需要克服的东西"。
当我们对世界心怀大爱的时候,是否对周遭的苦难与不幸置若罔闻? 当我们满口仁义道德教化他人时,是否自己也没能做到? 当我们将无处安放的同情心洒之四海时,是否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尽管逃避身边的义务和责任却仍能感觉自己拥有道德感的需要?
过度理性确实会让人丧失悲悯之心,这点我自己深有体会。
最初用一颗炙热、真诚之心待人,到穿上理性制成的盔甲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这个行为的转变是否证明了人性之恶? 不过,善恶本就共存,交织成人性,具体哪一面更多地被激发和体现,则受到社会环境、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影响。
我觉得,心和脑,要结合起来使用,在过分强调思考重要性的时代,我们也不能忘记聆听内心的声音,而当自己处理需要感性过多参与的问题时,也要意识到保持清醒的必要性。
跟着心走,我们学会去爱、懂得感恩,我们拥有同理心、怜悯与慈悲;跟着脑走,我们学习知识,能理智地看待问题,明辨是非,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保持清醒,保护自己。
既然我们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同时拥有心灵和聪慧头脑的生物 (其他未被公开的高等智慧生物除外),我们是否应该用心做人,用脑做事,尽自己的一份力,让地球多一些欢喜,少一些苦难?
头顶的星空,内心的道德,都值得我们长久地凝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