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是一部思想含量很高的小说。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释放着强烈的性格信号,都能引发读者多视角的思索。特别是主人公冉阿让,在小说中是高山一样存在的人物。读完小说,一直想写写他,但迟迟不敢动笔。面对如此经典的鸿篇巨著,我担心肤浅的认知无法追寻到作家雨果传达的深邃思想,笨拙的笔触无法梳理出主人公冉阿让的修行历程。后来,先围绕冉阿让身边的人物写了两篇感悟,但冉阿让终究是绕不过去的。作为一名忠实读者,出于对这部小说深厚的敬意,促使我坐在电脑前,写出心中对它的感悟。
小说以拿破仑战争前后十几年的法国真实状况为背景,作家细致入微的描写了偏僻的小城、昙花一现的新兴工业城镇、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等。整篇小说充斥着贫穷、饥饿、肮脏、矛盾、悲惨的氛围。特别是发生在政府军和共和党之间的街垒战,作家更是运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描述,深刻反映出当时社会存在着尖锐的阶级矛盾。冉阿让就是被剥削、被压迫的苦难民众的代表。
小说中,牵扯到与冉阿让相关的人物极多,情节相当庞杂。作家打破传统固有的时间和空间观念,不停地转动着叙述的视觉和主体,以断片式、跳跃性叙述方式,讲述冉阿让与身边人物发生的种种纠葛,反衬出冉阿让的高贵和仁慈。
人的灵魂需要不断修炼才能成型。起初,冉阿让的灵魂是野蛮和粗粝的。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到的是社会的歧视,贵族阶层的侮辱。为了活命,冉阿让打碎一块玻璃、偷抢一块面包,在不断入狱、越狱中,被判19年监禁。在监牢里,他把对社会的仇恨变成磨炼自己的武器,练成一名毅力非凡、力大无比的苦役犯,人称“千斤顶”。他从监狱逃出来后,没有任何人肯收留他,苦难中的绝望让冉阿让变得更加自暴自弃。
真正使他灵魂觉醒的是一名叫卞福汝的主教。主教救助冉阿让,给他提供住所。冉阿让心生邪念,偷走主教银烛台被抓。主教在警察面前打圆场,宽恕他偷走银器的行为,让他拿着这些银器兑换二百法郎,还对他说:“ 您用这些银子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主教的宽厚、仁慈具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感化力量,冉阿让哭了很久,他的一颗粗粝的灵魂感受到了人间大爱,也唤醒了他的良知。冉阿让决心做一个像主教那样善良仁厚的人。从此,他走上了一条最坚决、最彻底的修行之路,以不断行善的方式来弥补人性的过失。小说主要讲述的就是冉阿让灵魂觉醒、觉悟和磨炼的历程。
为彻底脱胎换骨,冉阿让改名马德兰,流落到一个工业城市,从事手工艺品制作。冉阿让具有聪明睿智的大脑,他潜心改革创新,带领工人致富,深受市民们爱戴。经过几年的努力,他被推选为市长。冉阿让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物。
冉阿让似乎受到了命运的青睐,他拥有了财富,又有声名,命运让他领略到人世间的高光时刻。但是,这一切显得过于不真实。其实作家这样的情节安排是为后面的考验埋下伏笔。因为愈是风光,倘若失去的话,就会愈显惨烈;倘若是自愿放弃的话,更能凸显人性的高贵。
在一次外出中,冉阿让面临一个灾祸现场。一辆马车倾倒,压住了一位老人。马车太重,无人能救。如果救老人,就会暴露他“千斤顶”的身份,当然也可以不救。冉阿让对救人可能产生的后果是预料到的,但内心的良知和对弱者的同情让他义无反顾地使出千斤重力,救出老人。他的举动也迎来了一名叫沙威的警察对他身份的猜疑。“千斤顶事件”成了冉阿让命运转折的一个拐点。
沙威为了试探冉阿让的真实身份,故意向他透露警察抓到了一名逃犯,一切证据都显示那个人就是“冉阿让”。听到这个消息,冉阿让的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如果选择沉默,假冉阿让将进监牢,真冉阿让将继续享受他的高光时刻。沙威也不会再追踪他。
人类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为一个陌生人放弃财富、名誉,还有人身自由,这样的考验是残酷的,也正显现出修行的艰难。冉阿让经历着强烈而又痛苦的抉择:“要跑去,去自首,把那商马第从牢狱里救出来,而自受监禁” “那样想是和锥心刺骨一样苦楚创痛的”;经过痛苦的思索,冉阿让反躬自问:自己的人生目的是什么?是“隐藏自己的名字吗?”、“是自己所做的一切事业吗?”人们只看到了冉阿让风光的表面,主教却能看见他善良的本性。想起主教,再次激发了冉阿让的良知,一种想法在他的沉思中慢慢清晰和明朗起来:他的人生目的是要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因此,他必须去救出那个假冉阿让,揭发这个真冉阿让,也就是他自己。冉阿让的选择是对自己多年努力的放弃,这种放弃犹如断臂,断掉他委以生存的依傍;也是那座城市的最大损失:“这个地方没有了他,确确实实地丢失了灵魂”“连政府也感觉到某处地方折断了一根栋梁。”
我认为,冉阿让这一举动并非盲目的英雄主义,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人性的一种突围,也是最痛苦的一次修行。他的自问“自己的人生目的是什么?”也能引发读者对自己心灵的叩问。
当良知与名利发生冲突时,我们是遵从自己的良知,做一个本分善良的人;还是忽略良知,寻求名利的实惠?冉阿让的选择给了读者一个很好的回应。
故事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在进监牢之前,冉阿让意外收到人生中一个最重要的托付—— 女工芳汀临死之前将自己的女儿珂赛特托付给他照顾。面对生死之托,冉阿让答应一定好好照顾珂赛特。进监狱后,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冉阿让一直寻找出狱的机会。在一次外出服苦役时,冉阿让冒死救了一名海员,并趁机跳入海里逃生。
从大海中捡回一条命的冉阿让带着珂赛特走上了一条逃亡之路,最后藏身于修道院内,隐姓埋名,将珂赛特当作自己的女儿,抚养她长大。
在冉阿让陪伴珂赛特成长的这些年里,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考验,但给我印象最深、作家重点描述的有两件事。一个是街垒战。代表贵族利益的政府军和代表贫困民众的共和党在城市街头发生武装冲突,双方都死伤惨重。冉阿让参与了共和党的战斗。处在阶层矛盾的断裂带,面对同样是血肉之躯的生命,冉阿让表现出了超越阶级仇恨的人道主义立场,尽己所能的救助所有伤者,给他们提供活下去的机会。读到这里,会让读者陷入一种对生命无限敬畏的心境,在人的生命面前,孰是孰非已显得不再重要。
我相信每一个小说人物的身上一定渗透着作家的思想、观念和情怀。雨果笔下的冉阿让就是从作家的思想深处绵延而出的对仁慈、善良、高贵、尊重生命的人性之美的向往和表达。
珂赛特的爱情也是对冉阿让修行的一次严酷考验。多年相依为命,珂赛特已经成为冉阿让的精神支柱,是他最亲的人。有了她,他才能继续为善,享受天伦之乐。冉阿让从来没有想到女儿会离开他,直到有一天女儿告诉他,她要嫁给马吕斯。冉阿让怔怔的看着珂赛特,“那已不是眼睛,而是一种深邃的玻璃体,它既有一种对现实的木然,又反射出大难临头、恐惧欲绝的光芒。”冉阿让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他排斥马吕斯,只因马吕斯要“抢走”自己的女儿。
马吕斯也参加了街垒站,身负重伤、不省人事,他马上就会死亡,就不会“夺走”珂赛特了。但是,作家让冉阿让看到了马吕斯,他的怜悯和仁慈之心迅速战胜了“夺女”之恨,他毅然背着马吕斯,从下水道里逃亡。在这一环节,作家非常有耐心的叙述冉阿让是如何躲过敌人的搜索,穿过齐腰深的污水,顺利将马吕斯放到他的家门口。冉阿让的救人行动充分展示了他强大的耐力和高超的生存技能。冉阿让救人后悄然离开,无人知晓。
当看到珂赛特与马吕斯真心相爱时,冉阿让忍痛割爱,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但身份一直是困扰冉阿让的最大心结。马吕斯与珂赛特结婚时,冉阿让以手臂骨折为由,没有参加女儿的婚礼仪式。婚礼结束后,冉阿让向马吕斯说明了自己苦役犯的身份。马吕斯对曾是苦役犯的岳父充满了误解和嫌弃,为了不影响自己家族的荣誉,马吕斯让他永远离开珂赛特。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作家下笔是很重的,冉阿让蒙受了最亲的人对他的抛弃,这对他是最致命的打击。但冉阿让丝毫不做任何解释,而是答应了马吕斯。冉阿让对误解的超脱也是他修行很重要的部分,这种超脱是由灵魂的磨炼和沧桑堆积起来的。
马吕斯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救命恩人。一个意外的机会,马吕斯知道冉阿让才是救自己命的人。带着深深的忏悔,马吕斯和珂赛特找到冉阿让居住的地方,然而太迟了,冉阿让的生命衰竭。临死之前,为了劝说马吕斯和珂赛特安心动用自己制作工艺品时积攒下的六十万法郎,他谎称这笔财富是珂赛特的母亲留下的。
信守承诺是生命中最美的东西,冉阿让用他坚如磐石的毅力完成了人世间最美的一场修行。他安详离世了。
冉阿让的临终遗言将故事推向高潮,也将他罕见的人格魅力展现到极致。作家雨果以浪漫主义情怀、大悲悯的境界,将处在卑微、苦难中的人性之美提炼出来,展示给读者看。虽然在小说中,作家只是讲故事,始终没有做任何解释和评判,但读者分明读到了它强烈的暗示: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