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典风格”随想——从托马斯·莫尔到韩愈

“古典风格”随想——从托马斯·莫尔到韩愈

作者: 鱼三尾 | 来源:发表于2017-11-03 21:21 被阅读12次

    # 古典狂想曲——从托马斯·莫尔到韩愈

    我在阅读英国近代散文之时,经常会为作家的奇思妙想而惊诧。例如散文巨匠培根,他的随笔切入点经常是一个平平无奇的词——“读书”、“自恋”、“宽容”……但下笔活色生香,在人所共知的概念中添上一层新的含义,而且并不给人油滑或傲慢之感。这很像平克在《写作风格的意识》书中所谓的“古典风格”,也就是带领读者“平等地观看世界”的文风。

    平克援引托马斯和特纳的论点,将这种风格归于十七世纪法国作家的影响。不过,任何一种转变都是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英语世界本身也自有其“古典风格”的萌芽——早在15、16世纪已初现端倪。此前的英国作家深受古罗马拉丁散文的影响,推崇西塞罗式的铿锵雄辩,讲究对仗、用典和音韵和谐,甚至到了矫揉造作的地步,这种文风在16世纪前后才逐步消散。那么,英语世界从古代修辞术到近代散文的“跃迁”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里要提到一个关键人物:**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他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散文家,写作了优美的历史文学《理查三世》。

    >*托马斯·莫尔提供的不只是一般所谓好散文,而是能满足十六世纪英国的一切要求的散文风格,特别是“一种能把当代事件用生动、有戏剧性的叙述文记录下来的散文风格”。由于他做到了这一点……他——一位历史学家家、思想家,而不是舞文弄墨的词章家——成为班扬、笛福、徳莱顿等人的先驱。*——王佐良《英国散文的流变》

    文风的转变,就是社会认识的转变。英语世界对“舞文弄墨的词章家”的鄙夷,对从古希腊时代脱胎于演讲的修辞术的扬弃,对散文兼容各种功用的迫切需求,(还有对法国随笔作家的模仿),共同构成了英文世界文风跃迁的基础。在托马斯·莫尔之后,英语散文有了新的面貌,形成了至今犹受推崇的“古典风格”。

    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写作背后的逻辑别无二致。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东方,就能窥见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也有着一个相似的脉络。这里的关键人物是**韩愈**。

    >*(愈)学术精博,文力雄健,立词措意,有班(班固)、马(司马迁)之风,求之一时,甚不易得。* ——白居易

    六朝“宫体诗”可谓中国文学史上骈四俪六矫揉造作的巅峰——五代之时的美文犹如一位浓妆艳抹、裙裾层叠的宫廷仕女,行走已然不便,更别提羹汤劳作了。直到中唐,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从孔子和司马迁手中接回了文脉的火炬,恢复了先秦两汉散文写作的传统——不妨把他提倡的文风比作一名活泼干练的新女性,一颦一笑落落大方,毫无扭捏之态。**从骈文复归散文,是修辞的降维,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韩愈之功,与托马斯·莫尔“提供了满足当代社会一切要求的散文风格”不相上下。

    再想想民国至近代的白话散文大家,比如鲁迅、郁达夫、梁遇春、夏丏尊、梁实秋、林语堂……都是下笔经济但妙语连珠,就连撰写的专业著作都轻灵跳脱,既无学界常见的沉闷笔调,也无哗众取宠之意。从文章中明显看得出他们的文言功底极好。虽然五四时期兴起过“反文言”的风潮,但我们现在回头去看,那些白话文写得最好的人恰恰正是那些腹笥丰赡的古文作家,这显然说明他们从中国古典散文中汲取了养分。这些人的文章也偶尔流露出西方近代散文的特点,因为在那个年代,眼界开阔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模仿过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作家。在东西方古典传统的熏陶下,这些大家的作品蔚为可观,至今依然值得吟咏和玩味。

    时代变迁,我们尽可以采用新的语言材料做文章,但写作的逻辑亘古不变。古典风格就是**雕琢而不雕砌,精妙而不卖弄,凝练而不故弄玄虚**,那种**柔和而精美的智力博弈可以介入任何主题,以简练明晰的写作风格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当下这个时代,枯燥的公文与学术文章、哗众取宠的煽动性报导、浅陋粗俗的快餐文字大行其道,窃以为,“从古典中来,向古典中去”应当是每个有志于写作之人的砥砺方向,至少是我自己练笔的方向。与各位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典风格”随想——从托马斯·莫尔到韩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sx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