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感受过?我们为啥会喜欢某篇文章,或是喜欢某小说,除了作者的逻辑思维、文学构思及文笔功底之外,是什么将我们于无色无音无味中被作者带进他的文章或小说里,被吸引住?
通常,我们说,是情境的吸引。情境,也就是一种画面感。
有了画面感,继而产生代入感。读者会将自己主动代入到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这种感觉容易使得读者身临其境,引发共鸣和共情。
所以,有人说,读文字、看文字,要能像看到一幅画卷一样,这或许便是所谓的“文中有画”吧。
一篇文章,一部小说,细节部分写出画面感。这是画面感的另一个特征:放大写活细微的东西,将静态的景观景物写出动态的感觉来。
于此,我们体会到,写作时,是否能够写活画面感,显得至关重要。
《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一书,台湾作者蔡淇华老师,他着重分享几个关于用名词堆叠出画面感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蔡淇华老师的亲身经历。
他说,一天去爬山。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位二十多岁年轻健美的小伙子在卖爆米香,回家和妻女分享所见。
蔡老师先这样表达:“我遇见一个很帅的年轻人在卖米香。”
结果,妻女听了,连头都没抬起,各做各的事,除了礼貌“嗯”外,没搭上任何话。
蔡老师想了想,立刻换方式表达:“我今天遇见一个长得像王大陆的男生在卖爆米香”。
结果,妻女两人即刻抬起头,然后开始细问这个年轻人的情况。
通过实例,蔡老师说,如果只是用“很帅的”,那还是比较抽象化,让人感受不到画面感。但是,引用台湾男演员王大陆描述那个像似的年轻人,效果不同。
第二个例子,蔡老师讲到方文山。
《青花瓷》中,有一句最经典的词句是: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每当我读着这句时,心里有着无限的感动。我时常问自己,为什么会对这句那么感动?
心里有一个答案在告诉我:“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这在讲,情的等待。
方文山用“天青色”、“烟雨”,带出“我”、“你”。再用一个“等”字连结出两者之间的情谊,所以感动!
“天青色”是在等“烟雨”,而“我”是在等“你”。情的流动很深。念了,铭记。
方文山是如何写出这样美妙的语句呢?
蔡老师介绍说,方文山,目前是中国台湾的男词作人、导演。
但在早年出道前,方文山还在从事水电工时,他极喜欢宋词,并随身携带。只要有时间,方文山便拿出来诵读。
在宋词里,方文山发觉和体会到:宋词之美,在于用名词堆叠出了画面感。
有了画面感,就会有一种具象的真实感。
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他直接连用九个名词,堆叠出一个仿佛可以触摸得到的人在天涯的萧条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