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份开始第一次接触李政涛教授的《活在课堂里》这本书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作为教师,到底该如何在课堂里活出生命的样子?因为我们的样子决定着学生的样子,课堂应该让师生的生命精彩绽放。
从1992年开始,我在属于自己的课堂里耕耘了32年个年头。从踏进课堂的第一天起,我就决心做一名好老师,上好每一节课。可是,真正要上好一节课,其实很不容易,甚至很难。从刚开始的“目中无人”,到为考试而教,我的课堂始终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应付考试,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考一个好的分数。由于缺乏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我的专业能力好长时间几乎没有提升,这就决定了我的专业素养一直处于低水平阶段,可想而知,学生从我的课堂里除了应试技能之外再也学不到什么可以影响他生命成长的其他东西。
从2011年起,我开始了自己的专业阅读,尝试着写教育随笔,结识了许多高手教师。我也追随新教育实验研究中心了解观摩理想课堂,并于2016年开始在属于自己的一间教室里进行理想课堂的实验和摸索。
从11月12日聆听了这本书的开场讲座之后,我就跟随中国教育报的“教师享读会”开始与全国各地的教师书友们一起共读。我坚持每天阅读并在打卡平台记录自己阅读收获,11月25日,我写的《让课堂更加科学有效》一文被选入“优选文档”。11月27日,我在11月份的教师读书分享会上分享了自己的这篇阅读体会。
通过一个多月的共读,我对这本书,对课堂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李政涛教授用他对课堂的不懈追问,为我们阐释了理想课堂的标杆,他把教师定位为课堂的“总设计师”,应该努力构建自己的课堂风格,用最深厚的爱努力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设计师。李教授给我们梳理了传统课堂的价值与弊端,努力创造传统与现代兼容的课堂。同时,他还带领我们领略了世界课堂的模样,在比较中学习借鉴中西课堂的长处与优势。另外,他结合脑科学知识,呼吁我们每一名教师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让自己的课堂实践走在科学的道路上,努力成为“课堂上的科学家”。最后,他给我们描述了未来课堂的“双线融合”的特点和要求,特别是要主动历练“新能力”,走出数字化的“课堂之路”,积极创建满足学生跨越时空需要的元宇宙课堂。为此,李教授号召我们“把读书当成自己的信仰”,让自己具备新时代中国教师的六项教学新基本功:立德树人、研究、融合、协同、评价、数字化,努力成为课堂高手、写作高手和教育高手。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要努力让课堂变得更加科学有效。我们的课堂真的需要脑科学来指导,我们要努力创建“以脑为导向”的课堂。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一直在努力地上好每一节课,我也自觉地尝试把自己从大量的名师大咖身上学到的一些方法策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里。我非常认同脑科学对课堂的重要作用,我经常坚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每一节课,坚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与鼓励其他学生解答问题并给予表扬。同时,我也经常立足学生的生活和兴趣,自然地开启教学内容的学习和讨论,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很有趣,很有意思,很有意义,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而觉得学习很有用,学习很有价值。
尤其是最近几年,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确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我在日常的课堂中,有意识地激发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勤于思考,独立思考,主动发问,踊跃发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怀疑,初步养成批判性思维,并鼓励学生能够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和思路,进而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并形成创造性思维。
我特别认同李教授在书中所说:“理想的课堂环境,有一种带给学生安全感、归属感、参与感、兴奋感和真实感,能够促进学习的积极的情绪氛围。”读了这一部分,我觉得自己应该在评价反馈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及时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针对性地有效评价和反馈,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长”,让学生产生愉悦快乐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我把我们班的班级口号确定为“迎接挑战,超越自我”,我希望在以后的课堂里把这句话落到实处,我要更加自觉地作用脑科学的成果,培养自己的教学新素养和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迎接思维的挑战,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快乐,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升级到高阶思维,让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从而成长为一个终身学习的学习高手。
课堂的样子就是教师生命的样子。我们作为教师,一生都会辛勤地耕耘在课堂里,这就注定了我们的生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我们要让自己的生命保持一种终身学习、持续成长的精进状态,持续发展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创造独特的课堂风采,让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学生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和学生的生命都能在熠熠生辉的课堂里精彩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