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之光
你有多少人格面具?

你有多少人格面具?

作者: 112212 | 来源:发表于2021-03-12 20:55 被阅读0次

                                病例简介

    杰姬是位四十多岁的美国人,三年前她的儿子死于一场车祸,她说他儿子的鬼魂每天都来找她并和她说话,这让她感到非常害怕,希望咨询师能帮她解决对儿子鬼魂的恐惧。

    世上本无鬼,有些人之所以说看到了鬼,其实是一种投射,是把压抑的面具投射到空气中的结果。鬼其实是一个不被接纳的面具,是人格的一部分,由于长期被压抑能量得不到释放,所以常常会被投射出去,如果投射到一个人身上就会很讨厌这个人或是很怕这个人。如果被投射到空气中,可能就以为遇到了鬼,所以也会很害怕想躲避,所谓的幻视其实就是一个面具被投射到空气成像的结果。

    杰姬女士因儿子去世一直处于失去儿子的悲痛之中无法自拔,她强烈的压抑着儿子离去的事实。杰姬在与儿子的相处中会把他内化形成一个客体面具,当现实中客体消失后,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所以她就把儿子面具投射到空气中让自己看到,就像儿子还真实存在一样。

                        *人格的四个原型*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认为,人格主要有四个原型:人格面具、阴暗自我、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荣格描述的最重要的原型之一,它是人们在社会情境中扮演的角色,和真正的自我并不一致。荣格发现人们把自己的人格分成多个部分,并根据环境和情景选择性地只展现某一部分的自我。我们展示给外界的这种形象就是一种原型,荣格称之为“人格面具”。

    阴暗自我

    我们都有不愿意让外界看到的原型,这样的原型是人格面具的对立面,被荣格称为阴影。阴暗自我是人内心深处的自我,包括有违道德的欲望、情绪和动机,是人们被压抑的心理。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阿尼玛在拉丁文中的原意为“魂”,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质;阿尼姆斯在拉丁文中的原意为“魄”,是女性身上的男性特质。当阿尼玛高度集中时,男性会倾向于女性化;当阿尼姆斯高度集中时,会使女性倾向于男性化。


                            *人格的阴影*

    健康的自我大都能依情境的需要成功地带上人格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一个态度温和的医生同样可以扮演一名睿智的父亲。相反的,我们隐藏着的人格则是非常私密的,是人“私有”的东西,必须被我们刻意地压制住。比如,一名看起来温和的医生可能对他的病人厌恶至极,但他必须戴上一个和善的人格面具,露出温和的笑容。曾经有心理学家在探讨“我们到底有没有自我”这一论题时指出,人们在生活中大多数的行为和作为都是为了符合大多数人的期望,为自己戴上能够和周围环境相融合的“面具”,以求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人格面具”可以看做是每个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

    一个健康的自我是需要依据环境的不同扮演相对应的角色,这就是大多数人群伪装自己的主要原因。当然,有些时候我们伪装自己是为了掩盖心中的‘阴影’。所谓‘阴影’,它是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这里的‘阴影’与弗洛伊德提到过的‘本我’十分相像,指的都是被人们掩盖在心中的最原始的欲望。由于估计到自我的社会角色以及在众人面前的形象,我们通常会把这类‘阴影’压制在内心深处,并且用人格面具把它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荣格用阴影来描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自我的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但大多是让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这些让我们自己不满意而存在于我们自己无意识中的人格特点,往往会被我们投射到其他的人身上 。


                  *分析心理学上的人格面具*

    从分析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人格面具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我”,我们所表现给别人看到的我们自己。“Persona”一词源于演员所戴的面具,用来表示他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他人的不同;但是,所扮演的角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演员本人,或者说,我们的人格面具,并非就是我们真实本来的自己。

    人格面具与阴影是相互对应的原型意象。我们倾向于掩藏我们的阴影,同时也倾向于修饰与装扮我们的人格面具。从心理分析的意义上来说,当我们把自己认同于某种美好的人格面具的时候,我们的阴影也就愈加阴暗。两者的不协调与冲突,将带来许多心理上的问题与障碍。

    人格面具发展不全的人格,则会极为脆弱,容易因遭受拒绝而受伤,或是和亲近的人相处时失去自我。就主要表现来说,这一类人更为腼腆、内向,面对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环境不知道应该营造出怎样的“面具”,所以更加不知所措。这样的人往往不能适应社会生活,没有良好的社交圈,对陌生人更加的充满恐惧,而对亲近的人却很“偏激”。

    另外,那些只会埋头工作,否则便会感到人生空虚而无所依归的人,则是滥用了职业与专业的人格面具,只能在投入工作时找到自我,无法转换为另外的社会角色,无法培养出更宽阔的认同感和广泛的才能。若至于此,身心俱疲。

    还有一种人,是自我与人格面具融为一体,一旦卸下人格面具,则自我感薄弱,因而社会角色感受到的任何威胁,都以为是对自我整体的威胁。举个典型的例子,所谓的“空巢期症候群”(empty nest syndrome)──孩子长大离开家之后父母觉得无聊空虚──就是对父母角色这个面具过度认同的结果,这在男人或女人的身上都可能发生。很多父母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即使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一样,而若是孩子已经成家,离开身边,便会万分不适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人一般是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老人的孙儿辈交给老人抚养,而这又会造成老人劳累过重、溺爱孙儿等问题。

    还有一种现象:人格面具过度发展,在当下社会属于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不容易被人注意到的心理症结,若是长久忽视下去,很容易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偶尔做回真实的自己。

    所以,人格面具就是每个人在社会交往与生活中的一把“双刃剑”。一个正常的人,必须要擅于经营自己的面具,同时更要能够摘下自己的面具,时时能够做到“向内行走”,敢于和善于去直面自己的内心,质问和反问自己,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若忘记这一点,必然会遗失自我;若做到这一点,必然能够得到人生中自己想要的高度,得到人生的“补全”。

    结尾语

    人不是由于想象光明的形象而觉悟的,而是通过使黑暗成为意识形成的



    【详参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理论全册共三册,原创心理学文章,首发其他平台,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有多少人格面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xt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