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风 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首《定风波》选入初中语文课本还是首次。学生时代,即便是高中也没在课本上学到这首词,倒是在闲暇之余,因为对文字的热爱,因为对苏轼的景仰,读了他的词,遇到了这一首,并不自禁地背诵了下来。
苏轼写下这首词之时,是被贬谪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即1082年。词前有小序,点明作词的时间——1082年的3月7日,点明作词的地点——沙湖,点明了作词的缘由——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也无风雨也无晴1082年3月7日那一天,苏轼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的沙湖游玩,不料,恰在游兴正浓时,下起了雨。这雨是大还是小?词的容量有限,没有详述。不过,“穿林打叶声”五字足矣!那春日的雨,淅淅沥沥,虽不似瓢泼,却打得那树叶儿脆响。无奈挡雨的蓑衣被先前随从的仆人带走了,雨具没了。此时,是速速返回,还是继续前行?是匆匆跑到无雨处,还是继续赏这沙湖美景?对这”穿林打叶“的雨,词人苏轼采取的是”莫听“,既没有匆匆返回,也没有速速前行,而是一边高声吟咏长啸,欣赏雨中独特美景,聆听春雨独特韵律,一边徐徐前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风雨中行进的词人拄着竹制拐杖,脚踩一双草鞋,他自我感觉如此甚好,胜过那飞奔的良马。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无惧风雨的乐观形象,笔端不失幽默风趣。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这是实写之笔。春风料峭,尤其是伴随着淅沥春雨,难免将词人的醉意掠醒。虽然有些冷意,又何妨?迎面那山头竟有红红的斜阳照在身上,这无疑是令词人惊喜莫名的。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几句,写词人在阳光的照耀下,回首来时风吹雨打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归去”,暗含词人欲归隐山林。
人生时常遭遇风雨,大大小小,谁也无法避免。当苏轼遭遇人生的场场风雨时,他是那样地悠闲从容,竟以幽默而旷达的情怀待之。
想想我最近常为些小事烦恼,就觉愧为苏家人。评个职称,本以为自己稳操胜券,结果横空出一完全不利于我等的政策,眼睁睁看着花落他家。当时我心不平,恨不能马上扔掉班主任的帽子。写个文章,也是时好时歹,自己觉得写得不好时就愤愤然,恨不能立马写出最好的来。这样的心境,在和学生一起读了这首词后,就释然了。
人生,唯有胸怀坦荡,听任自然,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怎样的烦恼都会作烟云散,那时,必然“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才是人生的至境。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