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宣传工作有很多尴尬的时刻,一边有人说着“这个工作简单,别人开会你们写写就行了”,一边是面对有人“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却写不出三百字消息”的现状。还有更尴尬的,把一篇通篇连标点都不通的烂稿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改出来,人家说感觉还是原稿讲得比较透。
每项工作都有被人误解或者轻视的时候。虽然说隔行如隔山,但是在人们的意识中,会自动把一个组织中的工作划分出重要和不重要两种,从领导到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都会存在这种意识。
无论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实际上每个人作为组织中的一员,成长机会都是一样的。参与各类管理活动机会比较多的新闻宣传人员,学习机会自然也会多,成长机会同样同比率上升。
我挺喜欢人少活多的新闻宣传工作,作为管理的亲身参与者,却需要以旁观者的态度工作。所以我后来从不纠结于别人认为重不重要,因为我在采访写作的过程中总结出一点:每个人既是组织中的一员,也是独立的自己。
把这两个方面融合在一起看,做什么工作不重要,做得怎么样才是重要的。
有的工作需要的人多,有的工作需要的人少。人多的工作对个体的能力要求不一定高,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相互托着,能者多劳一些,可以弥补弱者顶不起来的那一部分。人少的工作对个体的能力一定很高,没有“众人拾柴”,“独柴”的火力如何外人看得一清二楚。
组织越大,“众柴”越多,而对“独柴”实力的要求越高。
但是,我是年过不惑之后,顿悟“但是”后面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内容,但是前面的说法无论多么入情入理激动人心,都是为当是后面的内容做的铺垫。
在这个话题中,但是有一个关键点必须要认清,那就是:“众柴”是核心部门,“独柴”是边缘部门。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老祖宗传下来的至理名言还是要认真体会的。“众柴”和“独柴”也有一个共同点:工作成果。工作成果体现个人能力和个人价值,这个谁也不能否认。在多么核心的核心部门,没有工作成果,只是把工作往下或往上传递的二传手,只是整理整理材料的闲散人员,价值也不会比边缘部门的“独柴”高,成长性也不会比“独柴”好。
所以,工作成果是属于组织的,个人能力是属于自己的。
理解了这句话,就不会因为多做了工作而委屈,也不会推诿扯皮逃避承担难题。
刚上班的时候,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是白裙子最流行的时候,我也有一条。有一天,身边忽然有个人对我说:“你们农村人也会穿白裙子。”大概是这个意思,原话忘记了。说这句话的人不是讽刺不是看不起人,语气中是实实在在的感叹。后来有人问什么样的言行才是井底之蛙时,我想起了这个例子:把认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就是全世界。
做“众柴”特别容易进入这种思维模式:她是农村的,她不应该穿白裙子,所以她穿白裙子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进而就是他偷懒,我也偷懒,有人不偷懒就是一件奇怪的事。
独立的个人才会有独立的成长。总会有些事情是不一样的。不要搅在烂泥里,不要裹挟在别人的评判中活着,要独立地、有选择地跟着团队往前走。
工作,是团队的;成长,是个体的,如何在团队中实现个人的成长,是一门自学性质的课程,是没有老师画提纲的开卷考试。
每一点儿偷的懒,都会成为前行路上的绊脚石;每一份多担的力,都是前行的铺路石。
绊脚石多,还是铺路石多,都是自己用脚走出来的路。
我们是组织的一员,但我们更是独立的自己。无论是在强大的团队中,还是在弱小的团队中;无论是“众柴”,还是“独柴”,都要做独立的、不断成长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