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最有趣的一条新闻:一个六年级的男孩,因为爷爷来家里做客,好吃好喝的都给了爷爷,爸爸还只带爷爷出去玩,结果收拾了自己的一罐硬币和几件换洗衣物,怒而出走。直到被火车站的警察叔叔拦下。他表示:爷爷来了,他在家里的地位就低了一档。他要去浪迹天涯。
网友们大多以玩笑的心态看待这件事,但一个六年级的孩子,应该已经建立初步的三观了,真的只是童言无忌吗?
从孩子的话里不难看出,平日在家,“好吃好喝”应该全是他的专利,而且他的“家庭地位”应该是非常高的。想必父母经常对他说这句话:孩子,这个好吃,你多吃点,都是你的。
这句话很常见。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家里有了营养价值高的食物,优先给孩子吃,是为了孩子长身体。因此有“妈妈爱吃鱼尾巴”,“爸爸不饿”这种爱的谎言。
但在现在这个营养过剩的年代,有好吃的,完全可以家人一起享用,为什么还要给孩子建立这种特权?
恐怕说这句话,更多满足的是家长的自我感动。仿佛把好吃的让给了孩子吃,自己就有所付出,就像故事里的爸爸妈妈,为了孩子付出一切,值得被歌颂。因而自己虽然没吃到美食,心里却很满足。
可是孩子真的领你的情吗?在他们的心目中,不是因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我才把最好的给我,而是因为我比他们都高一等,理所应当好的都要给我。更不要说,这句话还会带来三大害处。
第一害:孩子不懂得感恩,对父母无度索取。陕西的杨某,为了拿到父母的身故保险金,买来亚硝酸盐混入牛肉中拿给父母吃。父母舍不得吃要留给儿子吃(又是把好吃的留给孩子),儿子又把亚硝酸盐混入水中给父母喝。眼睁睁看着父母在自己面前痛苦倒地后,又打开煤气伪装成他们是煤气中毒而死。这难道不是养出的白眼狼吗?
可悲的是,这样的白眼狼不止杨某这一头。因母亲无力给自己购买苹果手机而当街扇母亲耳光的中学生,骗取父亲毕生积蓄用于自己在国外挥霍的“富家女”,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难道不是这一句话起的因吗?
第二害:这样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一定不受欢迎,甚至因为自我为中心,危害到他人的利益。前段时间为了让自己老公赶上高铁,扒住车门不让开车的女老师就是一个典型。这个女老师很有可能是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
第三害:孩子终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原来不是宇宙的中心啊。这时孩子会生出一种挫败感,可能造成自卑的问题。也可能会变本加厉地向家人索取。新闻里的孩子就是因为这种挫败感而离家出走。这只是比较轻松的表现方式。
日本电影《拜访者Q》中的儿子,在家也是作威作福,到了学校反而成了被霸凌的对象。最后竟到了收藏了许多鞭子,用于抽自己母亲的地步。电影中当然是夸张的情节,但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也并不少见。
这样一句看似平常的话,背后折射出的是家庭对于孩子的过分保护和娇惯。吃饭这样的小事,却成了毁坏千里之堤的那个小小蚁穴。如果你家没有皇位给孩子继承,最好不要让他觉得自己是地位最高的。
要想避免这样的悲剧,可以先从最小处开始改变全家人的心态。一是有好吃的全家一起分,二是即便给孩子吃了最好的也别告诉他。
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奉献欲而害了孩子。只有家长和孩子在平等的地位上,才能发展出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出心态健康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