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非专属消零读书
726丨语言不等于语言的所指

726丨语言不等于语言的所指

作者: Andylee | 来源:发表于2021-09-29 09:32 被阅读0次

    阿城是这样解释“素读”的。就是看书的时候不带自己的观点看,脑子空白的看,看它说什么,完了再用自己积累的东西跟它有一个思想上的对谈。

    素读所引发的是思想对谈,不是对错判断。现在网上看到很多口攻笔伐,连对错判断都不是,是情绪,文字里带杀伐之气。“戾气”大且多。居高临下和横加指责是常见的手法。是什么原因导致走到这一步呢?

    阿城在《文化不是味精》一书中就谈到这个问题。说起“文化”,还是要到根子上去看。文化最开始的时候,称为“文”。《论语》中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从周公制礼开始,到了孔子的识见,经数百年的沉淀和积累,周公的礼终于遇到了它最忠实的拥趸。在《论语》中观看孔子的生平作为,大体能感受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经孔子之手,周公之礼慢慢从朝堂转移到士的手中。这就是“礼失求诸野”的缘起。

    不过孔子时运不济,他所处的时代,是“武”的时代。阿城在《文化不是味精》中闲谈的“文”正是相对于“武”提出的。要“文化”还是要“武化”由时代说了算,阿城顶多能谈谈,我们至多能想想。阿城闲谈的话题中,“文化”和“武化”是常常出现的字眼,这些内容按照阿城自己的说法------是“我的经历告诉我“的。可他经历了什么,阿城从未细说过。

    文的脉搏向来孱弱,经不起武的折腾。就像处理食物一样。老子的看法是“治大国如烹小鲜“。说的也是一回事,要”文治“还是要”武治“,其表现是不一样的。《文化不是味精》一书从这里开篇,是个人经历的总结,也是反思。

    吃东西亦有“文吃“和”武吃“的不同,不过照现实发展来看,”武吃“似乎仅在江湖之远处保留着,”文吃“要兴旺发达许多,否则杯碟碗筷也不会出现,饭桌上的礼仪要比其他礼仪更有生命力一些。但文化不止于饭桌。《文化不是味精》所谈到的文化,包罗万象。但其中最关键的,阿城说:

    “文“是一种关系。文化不等同知识。现在我们说一个人”有文化“,常常是指他有知识。但对于中国来说,文化不是一种知识,它是如何处理相互间的关系,是处理成”文“,还是处理”武“。

    文化不是味精,不是用来调味,不是用来增加味觉层次的,不是想加就加,不想就不加的。好像它是可以单独存在似的。文化是你我得以依存的关系处理。你可以活,我也可以活,而不是你死我活。在博弈论引进零和博弈之后,我们为自己的行为做出了解释,却忽略了这只是行为解释的其中一种,而非全部。文化,可以通俗的解释成为在你活与我活之间的调适。如果换成武化的话,用不着调适。孔子年轻的时候欣欣然说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经历许多之后,年老体衰的孔子哀叹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是孔子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的。老先生倔强啊!

    《文化不是味精》一书的开篇是阿城在2007年在岭南大学的演讲一文。其中谈到的“文化“与”武化“问题比他在《常识与通识》一书还要精致一些。不过在那本书中,重点是说“武化”。在人的本性中,“武”是被抑制的那部分。武从何处来呢?从动物的攻击性中可以窥见。人把自己从动物分类中区分出来,在文化的熏陶中,人会忽略自己和动物都具备的动物性。争强,好胜,喜斗。人容易自大,常会觉得高动物一等,但人身上的动物性比起动物来也是略高一筹。动物见到发起狠的人,都要落荒而逃。由此可见文化的重要。毕竟,武化不是人的日子。

    人们推崇阿城的文字,常常是说他的文字如何巧妙,如何通达。但我觉得,阿城的文字说到底,都是在说他的经历。那经历,他不想让我们再重复过一遍。人的日子,还是在于自己的选择,或是是自己能选择。

    但,“身不由己”又该如何解呢?人生的难题,真是才出罗网,又入陷阱。

    =============================================

    每一次阅读都会迈向辽阔!《短书集》

    短书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726丨语言不等于语言的所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ad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