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园诗话》通注(39)

《随园诗话》通注(39)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4-05-19 19:30 被阅读0次

【原书卷一·三九】

江西魏允迪,字懋堂,豪迈不羁,官中书侍读。以抚军公子,而家资散尽,因之失官。咏《山中积雪》云:“寂寞山涯更水滨,漫天匝地白如银。前村报道溪桥断,可喜难来索债人。”“干霄篁竹翠盈眸,雪压风欺扑地愁。莫讶此君无劲节,一经沦落也低头。”又,《出门》云:“凭着牵衣儿女送,只挥双泪不回头。”读之令人神伤。与余同召试友也。

魏允迪(生卒年不详),字懋堂,江西省广昌县甘竹洙溪村人。礼部右侍郎魏方泰之孙,吏部侍郎魏定国(1678—1755)之子。雍正癸卯举人,乾隆元年(1736),以举人身份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未中,以文辞优异被授予内阁侍读。官至中书侍读。工诗,长于考证。后获罪流放。乾隆十八年(1753),圣谕:“据休致侍郎魏定国奏称,伊子魏允迪犯罪充徒,尚未限满。恳恩释放等语。魏允迪著加恩释放,回籍侍养。”

中书,音zhōng shū。官名。清代于内阁中设置中书一官,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事,官阶为从七品,定额满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人三十人。新进士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者之外,次一等的或分部,或以内阁中书用。经一定年限,即可外补同知、直隶州知州。

侍读,音shì dú。内阁侍读学士,官名。此为清代始设之官职。初设于顺治六年(1649) 定内三院官制时,每院增设侍读学士一人。其后内三院改为内阁,额设侍读学士满洲四人,蒙古、汉各二人,定制秩从四品。初时内阁侍读学士兼太常寺卿衔,后裁。满、汉内阁侍读学士例以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少卿、给事中、御史及理事官、郎中分次升用;蒙古缺则以蒙古之给事中、御史、郎中等升用。他们分别任职于内阁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从事奏章翻译、校阅等事宜。故内阁侍读学士与翰林院之侍读学士不同,既不侍读于君主之前,亦不由文学之士升任。

抚军,音fǔ jūn,清代巡抚的别称。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巡抚,官秩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则为正二品。在本条诗话中,魏允迪之所以被称“抚军公子”,是因为其父魏定国担任过安徽巡抚。

干霄,音gān xiāo,高高地耸起,直逼云霄。宋·黄榦《勉斋文集·五·林子至子字序》:“勉乎哉!行将见子干霄凌云,而为栋梁之用。”

凭着,音píng zhe,释义:1、依着、靠着。如:“他凭着家财万贯,整日游手好闲。”2、任凭、不顾。《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偏生我们那个牛心左性的小爷,凭着小的大的活计,一概不要家里这些活计上的人作。”

召试,音zhào shì,皇帝召来面试。为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由于科举考试一般为三年期。其间,遇有急需人才的情况,皇帝就会下令将社会上一些优异的人才特别召来面试,合格者直接任职,不需要“出身”。因为这种情况属于“皇帝直接召来面试”的,因此称为“召试”。《清会典·礼部七·仪制清吏司》:“凡制科曰博学鸿词,奉诏乃举。皇帝巡幸则召试。”在本条诗话中,“召试”指乾隆元年(1736)举办的博学鸿词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园诗话》通注(3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ag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