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精选散文|随笔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作者: 一笑作春风 | 来源:发表于2023-08-24 15:38 被阅读0次

    皓月千里,如烟如梦;清风徐来,碧水静流。

    驾一叶之扁舟,任意东西。

    这一刻的东坡,远离了世间的蝇营狗苟,随着清风和明月,飘然走入了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乐就乐吧,还有一个甚字,歌就歌吧,还有一个扣弦的动作。

    今夕何夕兮?岂可辜负良辰美景?

    唱什么歌呢?“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桂木做的船啊兰木做的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心中还有着幽愁的样子,站在船桨之上,思绪纷飞,想着心中的她啊。

    这个美人是谁呢?她绝不是蒹葭苍苍中的伊人人,也不是幽居在山谷中的佳人,而是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传统,是作者的理想追求,是一种政治感慨,可以是君主,也可以是长安。

    前一段有部电影很轰动,名字叫《长安三万里》。为什么长安那么遥远?因为那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为什么每一个读书人都想到长安,因为那是实现理想抱负的地方。

    可是长安太远,理想太远。辛弃疾说,“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李白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每一个怀才不遇的读书人,遥望着远方,都觉得有这隔山隔海的距离。

    苏东坡经历了乌台诗案,内心是极其愁苦的。赤壁这里的山美水美,可是对于一个有着政治追求和抱负的士子而言,无疑于隔绝天日。

    这首歌已经为下面的悲情做了铺垫。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是洞箫的悲凉声音。凄然到了极点,竟然能让孤舟上的寡妇都放声哭泣。

    这种悲音并不是东坡的风格。虽然东坡来到了黄州来到了赤壁,也曾经吟出“寂寞沙洲冷”这样的句子,但是他生命的主旋律是热情的,向上的,激昂的,乐观的,充满斗志的。这是骨子里面带出来的,血液里面流淌着的,无论经历了什么,都不曾改变。

    所以苏东坡立刻做了一个动作,“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就是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襟,端端正正的坐了起来。如果是在这个夜晚一开始东坡是松弛的,那么此时的他,内心充满了疑惑不解:客人因何而悲呢?

    客人抛出了三个反问:

    第一问: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第二问: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缭,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第三问: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第一问和第二问,是客人站在赤壁前,想起了历史上曾经的此情此景。也是这样的晚上,也是这样的环境里,曹孟德被周瑜困于此处。

    其实,苏东坡所游的赤壁,并非赤壁的真正古战场,只不过是同名而已。这个美丽的错误,苏东坡当然知道,他是有意而为之。

    而第三问呢,是问题的核心。那个不可一世的枭雄,那个盖世英雄,今天在哪里呢?用辛弃疾的话来说,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用铁人的话来说,再牛逼的人物,不也是呜呼了!

    用苏东坡的话来说,一切都灰飞烟灭,更何况你我——“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嘱。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连曹操都躲不开这样失败的命运,我们又能如何呢?我们唯有叹息罢了,所以才会“托遗响于悲风。”

    总而言之,宇宙是无穷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是渺小的。即使能躲开失败的悲剧,也躲不开死亡的命运。

    在这秋风中,面对无可摆脱的宿命,客人托出了最消极的人生观。

    我一直怀疑,这个客就是苏子自身。纵然苏东坡是乐观的,豁达的,狂放不羁的,但无论是谁,都有消极的时候吧,都有悲上心头的时候吧。更何况,不久之前,他刚刚遭受到了生命中最大的打击。

    并且苏东坡的悲观情绪,很多人都有同感。就是突然在那么一刹那,消解了人生的意义。茫然无所从。活着,到底是为什么?

    无论这悲观的声音来自于苏东坡,还是来自客人,在这一个晚上,都必须化解掉。

    毕竟,黑夜总会过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cm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