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派很极端的观点:认为大夫、药都是治不了病的,病人是靠自愈力来治愈的。
这个说法也不能说完全是错。中医讲:“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将病,下工治已病。”其实亦有此意——治未病者十个能痊愈八九个,治将病者十个能痊愈二三个,治已病者十个很难救回一个。
这就好比什么,好比亲友向你借钱(刨除恶意因素):
如果他财务问题很小,十个中有八九个能还你;
如果他财务问题已出现明显症结,十个中有两三个能还你;
如果他财务问题已经病入骨髓,十个中只怕难有一个能还你。
这不是他个人想不想还了,而是有没有能力去还。
疾病不是同样的道理吗?病患若浅,医治较易;病患若深,就难办了。
2、
这些年来,类似的状况见了太多了:
人在二三十岁时,身体正健壮,但是很多坏的生活方式已悄悄成了习惯:暴饮暴食、酗酒、抽烟、熬夜、沙发瘫、不运动、过度劳累、思虑过度、情绪负面、纵欲……
因为年轻,气血周流顺畅,稍作休憩,即能修养回来。我们通常不当回事。
到了三四十多岁,身体已经示警:颈肩腰腿痛出现,脾虚、肝郁、肾虚、元阳耗损等伴随症状出现……
这时我们很多人已经开始注意保养了,但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而养生保健的知识是专业的、普通人是很难成系统地入手的。于是大多人其实还是沿着习气得过且过。
到了四五十岁,身体往往已经病入骨髓了,要往医院开始送了,病床上开始躺了,刀斧开始伺候了。
因为身体的疼痛不适,因为心痛(医院收费是啥速度?),因为医治效果的有限。我们这时才慌了,才认真了,可也晚了。
到了五六十岁后,除了部分先天秉气强健的人,很多的人只怕都是聚焦在这副身体上,用各种手段对“残漏”的身体“缝缝补补”,希望它能好一点。当然也好不到哪去,大多人只是剩下了半条命——身体病弱、精神欠佳、精力不济、头脑昏沉。
而五六十岁后恰恰是常人的黄金年华——有时间了,也有一点财力了。如果前半生保养好的话,这时原本可以悠哉过三四十年自己想过的生活了。可如今却只能昏昏沉沉烦烦恼恼疼疼痛痛地蹒跚到七十三四岁,划上这一生的句号。
3、
生命是一个无比复杂的现象。疾病绝非是突兀出现的一个敌人。
按笔者的理解:疾病就是你生活状况在肉体、心灵上的呈现。
所以,医疗能起到的作用确实有限。
医与药,绝不仅仅是你有病了,那个短短的治疗过程。
因为任何医疗手段,即使很高明,也只能解决你局部的病症,却无法逆天改命,调整你的整个生命状态,生活习惯。
我们患者的潜心理,其实是把医生当作神仙,把药当作仙药,希望一剂而愈,从此再不复发,甚至从此再不犯病。
好,即使我们真侥幸,遇到了葛洪这种神仙,是不是给你一粒九转金丹,你就百病不生了?
不可能的。不要被影视小说误导。
如果这么简单,葛洪一生干嘛又炼精、又练气、又化神,又寡欲、又炼丹、又辟谷……
所谓的神仙,也只是按照生命的规律,将身体淬炼到极致,一举打脱肉身束缚,达到常人难以思议的程度。他仍得遵照生命的这个规律。
4、
那我们常人该怎么认识这个生命的规律呢?有没有系统的、能着手的认识?
中医认为生命现象分为三种:精、气、神。
大虚之谓神,生生之谓气,象形之谓精。
药也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上品药:我们的身体,是父精母血融合而成。阳精随气以运动,阴精藏神而固守,两者内外交养,动静互依。神依气,气依精,精归气,气归神,故能神与形俱。
第二种是中品药:五谷为养,五畜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精不足者,温之以气,形不足者,补之以味。精食气以荣色,形食味以生力。味归气,气归精,精归神,故亦可以形体不敝,精神不散,能活百岁。
第三种是下品,才是用药:水土、金石、草木、昆虫,气味合而服之,可以攻邪。如辛凉之药,以攻风邪,可使正复,此谓之下药。
人们很容易走入误区:放弃上品药不理睬,对中品药无知无觉,总是希冀能求下品药。这本身就是颠倒糊涂。
我们如果想真正祛病养生,上述的这一些是核心,是源头,我们要好好地针对自己的现状思考与认识。
一些具体的养生保健的方法,日常的方法,我们以后再慢慢谈。
《千草堂膏方的实践与思考》18作者:千草堂朱四
禹州千草堂,专注中医外治八十年,四代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