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帅小冰读书变现训练营的结营作业。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缘起,为什么报这个课程;第二,课程的启发与收获;第三,未来的设想。
一、缘起
心里一直有一个念头,感觉自己读了很多书,但是沉淀下来的比较少。很多东西属于比较浅层地了解,若要往深里讲,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大多一知半解,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我觉得,问题出在自己没有系统的阅读方法上。因此,总想要有个契机,系统学一些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以便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系统、深入地钻研下去。
写作也是如此。自己本身写作功底不差,但大多随性而写,不太讲求套路也没花时间琢磨过套路。这也许能够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但对于想要高效、系统地输出一些内容,就有点不太够用。因此,想要看看有没有高效写作、系统输出的方法。
当然,如果能够通过阅读和写作顺便赚点外快,也是意外之喜。
对这个课程本来没报太大期望,想说了解一点快速阅读的方法和写作的套路就好了。但是30天的课程跟下来,还是有很多启发与收获的。
二、课程的启发与收获
1、明确了自己的薄弱环节和未来需要重点强化的部分。
课程的设置主线很清楚,就是阅读、写作和产品三个板块。我们都知道,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成果。然而,从变现的角度看,想要把自己的积累最终变为产品,有人愿意买单付款,需要有清晰的产品思路与MVP的实践。
对于我来说,阅读和写作都有不错的基础,用一些方法刻意练习一段时间,提高产出并不难。难的是真正持之以恒、付诸实践,用产品设计的思路来规划产出并坚持下去。
反思了一下,可能会阻碍我的一个障碍是,“变现”的吸引力。如果只是一篇稿子三五百稿费或发个大号,并不足以吸引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如果不持续做下去,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产品”。另一个障碍是我多变的兴趣和注意力。很难保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按部就班照一个主题去写书。很可能就某个领域写上一两本,兴趣就转到别的领域关注别的主题去了。
那么,需要重新设定初心,不是以“变现”为目的,而是以分享、推广和培养专业素养为目的。如果能变现,只是顺带的结果。另外就是,只对自己真正感兴趣、想要深入钻研的主题投入时间与精力,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三分钟热度的行为。
2、看到了自己的输出潜力。
这个训练营的作业强度很大。30天的课程有大约25天要打卡写作业,作业还不是随便糊弄一下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深度思考与输出。另外5天说是休息,但也鼓励复盘课程或持续写作,后来确实每天晚上不开电脑写点啥,就感觉今天没过完。每天1.5倍速听两遍课程大约20-30分钟,再花1小时左右写作业。统计了一下,加上这篇大作业,30天总共写了4万2千400字。
老实说,这个数字吓到我了。作为一个以写文章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人,我在工作时间的产出速度远低于这里。当然,工作和业余写作的内容、性质不一样,不可直接比。但就算把速度放慢四倍、五倍,一年十几万字产出一本书应该也是可行的。那么,为什么没有产出,需要深刻反思。
当然,反过来说,这也说明如果主题合适,规划合理,是很有可能一年写出一本书来的。就算业余时间做读书产品,一天花1-2小时连读带写,也能积少成多,积跬步达千里。说到底,多思无用,还是得动手干。
3、清晰了自己适合的节奏。
自己目前的状况,全职工作、正念与教练的业余学习与实践、俩娃要养,不太可能长时期每天熬夜打鸡血似地战斗。一个月打打鸡血拼一下还行,太长精神和体力都受不了。从输出角度看,一周一本书一篇文章大约是产出的上限了。出于对质量的要求,也不宜单纯求速度。
另一方面也看到,做产品其实需要短线作战,一鼓作气达成目标。像我今年组织的三个年度目标SEA小组,最多坚持了小半年的周计划和月度复盘,就慢慢都黄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战线拖太长。自律这种事,搞自己可以,搞别人需要一整套完整的体系与规划,而不是仅靠榜样的力量来带动。
三、未来的设想
1、确定主题。
课程中做了很多读书产品的作业,包括主题书单、听书稿、拆书稿、书单课。这些内容串起来,发现自己最关注的的主题,主要就聚焦在几个方面:正念、自我关怀、教练和育儿。从阅读与输出的兴趣热度看,目前热度最高的是自我关怀主题,在多次作业中出现。其次是正念,再次是教练,最后才是育儿。
第29天课程里讲到品牌定位,让产品服务于某个特定群体。某天走在路上,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未来要做一个“女性自我关怀”的平台,让更多的女性懂得如何关爱自己,如何在为所有人持续付出关爱的同时,也把一份关爱留给自己,懂得自我关怀与照顾。
为什么要做女性主题,为什么要做自我关怀?一个是现代的女性相比男性,更多关注个人的身心成长,也更多愿意为自己投资。另一个是,女性在我们的文化中,还是更多牺牲自己、成全他人,否定自己、成就他人,为身边所有人奉献而忽略或压抑自己的需求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更需要自我关怀,也更值得自我关怀。
2、确定产品。
因此,可以尝试先从书评、说书稿和拆书稿这样简单的产品做起。精选主题内的书籍,输出形式由简到繁,内容逐步增加。
之后或稍后同步,组织一本书的线上或线下读书会。线上先小范围试点,比如15人以内的小团体组成微信群,用拆书稿的方式每周领读不同章节。每章设计几个问题引领讨论,带领冥想练习,分享感受与收获。也可以大家分工朗读的形式,增强阅读投入度。日常群内打卡、分享,交流、互助,真正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
如果这个模式运作的好(如果不成功主要就是日常打卡、实践的部分没能坚持),可以尝试扩展到几十个人,百人以内的线上训练营。
再之后,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选择就“自我关怀”这一主题,精选几本书,打散内容重新组合,把此主题内的不同书籍串联起来,用书单课+拆书稿的形式做线上产品,或组织线上训练营。设置成一些前后关联的小主题,讲解、带领冥想练习、日常实践打卡、交流分享。
再之后,可以逐步加入“女性”主题的内容,与“自我关怀”的内容相结合。做书单课或训练营。
一般而言,线上周期控制在1个月以内,线下周期在2个月内,不可过长。训练营会需要比较多的时间精力来设计,有团队运作比较好。线下主要是朋友为主的妈妈群体。
3、宣传与推广。
可以陆续写一些小短文,系列文章,介绍和探讨自我关怀这个概念、表现形式、如何实践、运用效果等等。在朋友圈发布,让更多人知道这个主题,知道我在做这件事,吸引大家的兴趣。
目前在做的事包括,分享书中的句子、观点与练习;阅读之后加入自己的理解,写成“自我关怀”系列文章,用介绍和练习的形式,教大家如何实施“自我关怀”;参与机构组织的线上读书会,领读其中的章节。
上述提到的其他内容,看机缘,慢慢做。
感谢小冰老师和这个课程,让我有机会深入思考和梳理自己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欠缺与收获。设个愿景,希望成真。
——以上来自6期4班733-Susan Liu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