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家回来二十天了,心还留在故乡。
——题记
暑假回了趟老家,很难得地与众多兄弟姊妹们相遇。我们家是当地的旺族,堂兄弟堂姊妹、表兄弟表姊妹们有几十人,多数已是数年不见,我印象中的帅哥、美女们,不少都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当年的翩翩美少年们,而今脸上都写满了沧桑。
他们在努力地生活,为自己、为父母、子女,或在老家或奔波他乡,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奋斗史,虽然不易,但都在驾着生命之舟努力前行在生活的海洋上。
那一刻,我们间的距离一下子缩短,曾有过的隔阂也几乎不在。岁月面前,我们都是艰难负重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这份难得的亲情,和他们曾经给过的一切?——那些与大家共处过的经历,不就是自己最可感恩的生命之源吗?
那一刻,法昭禅师的那首诗又跃入脑海:
同气连枝各自荣,
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
能得几时为弟兄?
弟兄同居忍便安,
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
留与儿孙作样看。
这首诗,禅师的用意是劝说同居一处的兄弟要多多谦让,我远离家乡,不存在同居而忍的必要,却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一回相见一回老”的残酷现实,是的啊,不知不觉几十年就过去了,而我们,还能拥有这份手足情多久呢?
幼年时的经历,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你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长大,就必然会长成什么样的人。在大家族(人多)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得到的来自家族的关爱比较多,所以,对于大家庭一直都会怀有深厚的感情。小时候,你以为那是很自然的事,并没有什么不同,长大后,生活在他乡,才发现,那一切其实都是自己人生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多少次身心疲惫地返乡,故乡的水土和环绕的亲情就像甘霖一样,洒在我枯萎的生命之禾上,让我快速地恢复生机。
人,只有得到爱,才能去爱生活、爱他人。一个在冷漠的环境里长大的人,是不可能去爱他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长辈和兄弟姊妹们都是我最可感念的人。他们曾经给过我许多关爱,现在依然是。回到老家,我接受过他们源源不断的邀请,吃过他们家中最好的美食。那些真心的话、可口的饭,都足以让我长久的怀念。
真情无价,血浓于水。如果说,我还能算得上是一个热爱生活、传播正能量的人的话,其根源,正在于此。
*
我回老家,父母以为我的文章太过琐碎,说的都是日常人、日常事,与他们希望的“主题宏大”颇有距离。他们以为读书、住在了城市里,应该要有点不同于乡民们的气息,怎么我却比老乡们还朴素?随便和哪个熟悉的人都能聊上半天,难道不应该有些“高冷”吗?
我首先并未“衣锦”,多读了几天书,住在了一线城市,也只是老百姓,过着普通百姓的日子,本无特别。其次,我以为,就算是出门做了官、挣了大钱,回到家乡也不应该去炫耀,而应该更加谦卑。法国诗人蒙田曾说过:只有干瘪的稻穗才站立得很直,饱满的谷穗总是低着头的。
天下有很多大事,但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并没有什么“大事”,对于多数人而言,珍惜身边的人,积极生活就是最有意义的人生。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不正有写写姊妹亲情的必要吗?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下狱,以为必死无疑,曾给弟弟苏辙写诗称:“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不了因”,我也借此句诗赠给我所有兄弟姊妹们,以感念这份手足之情——今生得遇你们,真三生有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