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我的记忆里,农村人最难熬的就是二丶三月了。这里当然是指农历。
那时候,生产力低下,自然条件差。我们属于高原地带,由于受干旱影响,粮食产量很低,粮食总是不够吃。平时没有馍吃,每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包谷糁子就酸菜,是那种哄上坡不耐饥的稀汤寡水中的饭,里边放些红苕块,一泡尿,肚子就提意见了。就盼着赶紧晌午。
响午饭就到下午2、3点钟,一般就是包谷糁面,还算比较硬扎些。除非家中有人生日,或是来了亲戚,就能咥顿好饭,或是片片,或是臊子面。我们这走亲戚都在中午,关系亲近而路途远点的亲戚是吃了响午饭才回去的。
晚饭,有的人家熬点稀包谷糁,或者干脆免了,睡一夜也就过去了。
二丶三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这时粮食也就差不多快完了。就要计划着吃,细水长流,而不致断了顿。为了解决粮荒,人们到麦地里锄草的时候,顺便挎上笼,将锄掉的菜及草全都收入笼中。回家回,捡出麦瓶,洋芽等能吃的菜,掺入锅里放入调料,就是调和水饭。剩下的杂草喂鸡喂猪。凑合着挨到夏忙根,就有盼头了,此时正是最艰难的时期,就得精打细算。
男人家就得想方设法弄点粮食。有木匠手艺的,从引镇,焦岱等集镇买回木头,扯成板,割成立柜,碗柜,写字台等家具,起了大早,人不知,鬼不觉地拉到高陵,泾阳,三原等地换回那里的包谷。要知道,那时是不允许出外谋私的,所以要偷偷摸摸行事的。
没手艺的青壮年就得干卖力体的活。背上褡裢,带上干粮,潜入南山掮木头。这营生不仅要瞒着队上的干部,还要闯过沿途设立的重重关卡。整个行动过程都是昼伏夜行。山路徒峭崎岖,战战兢兢,步步为营。一个关口失策,整个计划就落后了,最终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那时,我还幼小,我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放开肚子吃饱饭,吃饱馍。这个愿望在上个世界未就实现了。而且往后越来越好,远远地超乎了我当初中的想象。现在平时比那时过年都要好上许多,许多。
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党的好领导,来自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坚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网友评论